“思辨类古诗”作文导写
作者: 李月萍
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首先探寻本诗的意蕴。我们可以从“现象”与“本质”、“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去分析诗歌中的核心要素。作者首先肯定了枣花和桑叶虽柔虽小,但各有其用,三、四句写牡丹花尽管开得花大如斗,却“不成一事”,没有实用价值。故而,这首诗表面是咏牡丹,实质是肯定实用之美而否认虚妄的外在之美。文章可以就此立意。
当然,作文要有深度,要有新意,应从深度和广度上去剖析材料。就本诗而言,诗人忽略了牡丹的美艳与光彩耀人,忽略了美丽的花儿给人们带来的内心的美好。但事实上,人们欣赏世间很多美好之物,并非是因为它们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实用价值。天边的云卷云舒、海上的波涛汹涌、初升的朝阳,这些美好的事物并没有什么用,但却不影响它们给人们内心带来美好的触动。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不也是一种“成一事”吗?再进一步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过于看重生活中的“用”,而忽视了那些“无用”?如能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立意就更显深刻了。
例文
牡丹如斗大,岂是一枝空
江西省大余中学 王文华
宋代诗人王溥曾作《咏牡丹》一诗,诗曰:“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又空枝。”从这浅显易懂的诗句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诗人对枣花、桑叶其貌不扬的形貌下却为劳动人民带来经济利益的赞美之意。然而,对未能带来实质性利益的牡丹来说,难道是真的“不成一事”吗?
万物各有特性,这是世间自然的道理。细碎的枣花掩映在茂密的枝叶间暗自开放,在深秋时节为人们捧上一簇簇艳红香甜的枣儿,却没有牡丹花春日怒放带给人们的惊艳;碧绿的桑叶将一只只蚕儿喂至结茧,给人们带来一匹匹柔软细腻的丝绸,同样也没有牡丹花的缤纷色彩、姹紫嫣红。可若牡丹也如枣花、桑叶一般结下香甜的果子或者成为他物的食物,又怎能保留其雍容华贵的娇艳笑颜呢?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自古以来,赞美牡丹雍容华贵之气韵,称其为百花魁首的诗歌词句比比皆是。牡丹花的奢华大气之美,本就是一种无价珍宝。洛阳城的牡丹花会,每年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参观品鉴,而以牡丹文化为主题衍生的各种产品更是远销海内外,这些都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再者,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不少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一篇篇精美的诗文,给后人留下了一座座丰富的文化宝库。相对于枣花、桑叶的可食可用,牡丹给予人们的,不仅是可观的经济利益,还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样的成就,又怎能说其“不成一事”呢?
世间万物,各美其美。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美丑好坏、有用无用之分,只不过是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日何为日?风何为风?人们用自己的感知理解去标定世间万物,用自己的喜厌爱恶、利益得失去定义,去判断。牡丹的美丽与否本与世人无关,奈何诗人却用自己的标准将它拉进了争议的漩涡。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绽放的牡丹惊艳世人,又怎能言其“一枝空”?
评点:文章观点新颖,思想深刻。作者开篇提出疑问:相对于枣花、桑叶能给人们带来实质的经济利益,牡丹真的就是“不成一事”吗?由此引出下文的分析:万物各有特性,牡丹春日怒放,色彩缤纷、姹紫嫣红,自然也不可能像枣花一样结实,如桑叶一样喂蚕吐丝;接下来继续分析,牡丹花奢华大气,这本身就是无价之宝,它给人们带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以此来回应观点牡丹并非“不成一事”;最后作者又更进一步分析,自然中的事物都是各美其美,有用无用都是人为的标准,深化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立意上不落窠臼,思想上有深度,且材料丰富、说理有力,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