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扰”是与野生动物最好的相处方式
作者: 徐林生
近日,有南京市民发布视频显示,在明孝陵附近,频繁有野猪下山,不少人多日连续在固定地点投喂野猪:人们对着密林深处招手,只见一只野猪突然现身,熟练地钻过围栏,吞食起扔在地上的食物。对此,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鲁长虎提醒市民,遇到野生动物,不要上前干扰,也不要投喂食物,保持自然相处的状态即可。
近年来,野猪进校园、进地铁站、进奶茶店等新闻屡见不鲜,南京人已经逐渐习惯了这个新“邻居”。专家介绍,野猪在城市近郊,由于栖息地环境与食物资源充足,加之山林中天敌少见,人类干扰减少,繁殖后代的成功率较高,数量增多,因而与人类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自然大大增加。
市民与野猪“偶遇”,在不少城市时有发生,特别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校园林荫大道上,几乎每年可见野猪逍遥溜达。在各地乡村,野猪更是村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常客”。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日益凸显,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越来越好,种群逐渐增多,与人类“相逢”越来越频繁。除野猪外,野兔、野猴、野象、野生大熊猫、东北虎等野生动物,与人类“互动”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
人类应该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是不容回避的重大公共课题。不必讳言,在这方面,我们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滥捕滥食野生动物减少了,但侵扰其栖息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与野生动物“相遇”多了,过度打扰野生动物却司空见惯。保护野生动物理念日趋深入人心,如何与动物相处却常常无所适从。像“投喂”食物、围观追逐,成为人们与野生动物最常见的“互动”方式。
任何野生动物,无论是濒危的还是常见的,在生态系统中都有独特的功能和定位,其他物种无法取代。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野生动物还是某些人类未知致命病毒的宿主。因此,与野生动物保持适当距离,“不打扰”才是最好相处方式。任何近距离接触“互动”,对人类和野生动物而言,都是充满风险之举。
自2019年1月1日起,每日CCTV-1黄金时段播出时长1分40秒的短片《秘境之眼》,通过布设在我国保护地上万个远程摄像头拍摄的珍贵动物视频,以原生态方式,把观众带进高山、密林、湿地、荒漠的秘境,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让亿万观众通过镜头,与人类的邻居——野生动物来一场“不被打扰的相逢”。
不过,在现实中,人们与野生动物“相逢”容易“相处”难。于动物而言,期待“不被打扰的相逢”更是难上加难,许多时候充满未知数,有时还蕴含风险。人类与动物都是自然界生灵,作为“邻居”,“相逢”而不“互动”,“相处”而“不打扰”,保持适当距离,才是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以近日南京市民发布的视频,引出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的话题,段末引用南京林业大学鲁长虎教授的观点,含蓄照应文章标题。
这两段列举在南京、武汉等地发生的与野猪等野生动物频繁“偶遇”的事例,意在说明人类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为下文进一步展开做铺垫。
人们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是一个重大公共课题,虽然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相处过程中却有诸多不当之处。
本段中,作者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野生动物保持适当距离,“不打扰”才是最好相处方式。这也是对文题的正面照应。
央视短片《秘境之眼》,为我们提供了“不打扰”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范例。
结尾段可视为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阐释,让我们对“‘不打扰’是与野生动物最好相处方式”,有了更明确的了解。
评点:文章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展开,开头先形象描绘了一段视频里市民投喂野猪的画面,由此引出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的话题,并引述更多类似现象,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接着分析近距离与野生动物互动的不当之处,为下文提出“‘不打扰’是与野生动物最好相处方式”的观点做好铺垫,观点明确,问题自然也就得到了解决。层次清晰,分析透辟,观点令人信服。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