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五:精神力量

主题五:精神力量0

人物素材

刘守仁——天山脚下的牧羊院士

刘守仁,这位人称“中国细毛羊之父”的绵羊育种学家,迄今光荣在党61年,扎根边疆67年。

1955年,刘守仁从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毕业,他在分配志愿书上写下“去最艰苦的地方,干最艰苦的工作”,然后提着两箱书奔赴边疆,来到了天山深处的八师紫泥泉种羊场。

他像一面旗帜,在边疆凝聚起“现象级团队”。1989年,刘守仁调任新疆农垦科学院院长。从零硕士、零博士到如今较为完整的硕、博人才架构,他用各种方式不断推进新疆农垦科学院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团队建设。由于贡献突出、业绩骄人,1999年,刘守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刘守仁筹措资金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刘守仁的感召下,一个“现象级团队”出现了。十几位从大城市深造回来的博士凝聚在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酝酿着新的突破。2016年,以刘守仁为首席科学家的省部共建绵羊遗传改良与健康养殖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该院,更是给了这个团队无尽的力量。

适用主题:内心的追求;家国情怀;择一事,终一生……

运用示例:选择坚守自我,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即使生在泥潭,也会有人仰望星空,不被周围喧嚣所扰,踏上追寻远方的路。面对眼前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坚守自我,坚守心中的明月。面对尘世的诱惑与纷扰,应当在心中筑起坚守自我的篱墙。“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刘守仁一生守护新疆细毛羊,收获了美丽的风景。青春的你我同样可以用高尚的品格照亮人生之路。

杨振宁——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这是杨振宁父亲在1957年送给杨振宁的一句话,从此也成为他一生的激励。自1971年首次访问新中国以来,杨振宁几乎每年都要回国一到两次,把世界先进科研成果引入到国内。几十年间,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筹到巨额科研经费,无偿协助建设几十座实验室;他个人也陆续捐款600万美金,还把自己在美国的房产也卖了;他以清华名义发表SCI论文几十篇,将清华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平。在他的力邀和影响下,林家翘、姚期智、翁征宇、王小云、张首晟……一位位世界级科学家加盟清华高等研究院,使其迅速成为学术界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

著名教育家周培源对杨振宁有一句评价:“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

适用主题:爱国精神;桥梁;有生应感国恩宏;大师风范……

运用示例:1971年,已经享誉海外的杨振宁回到祖国进行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此举有“破冰”之意。在当时冷战背景下,杨振宁这样做可谓顶住了许多压力。在他之后,海外华人纷纷选择回国交流。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杨振宁又多次回家探亲,帮助祖国办学,给予各方资助。他为中国物理学事业乃至世界物理学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7年2月,杨振宁主动放弃美国国籍,重新加入中国国籍并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一名院士。这样一位为国家做贡献的科学家,足以让人佩服。——河北秦皇岛市抚宁一中 倪丽彬

北航新生邢益凡——太空没重力,我就和别人一样了

2021年9月2日,北航迎来了第一名2021级本科新生邢益凡。

6个月大时,邢益凡被确诊为LAMA2-相关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渐冻症的一种)。因为患病,邢益凡最大运动能力只能独坐,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站立、行走,一堂课最多能坚持坐着听课30分钟。他的头几乎不能自己转动,肌肉几乎不能生长,稍有不慎,骨头就可能折断。他不能一只手翻书,要用下巴撑在桌上支起头……但这些都没有压倒他。

生命可以有多种选择,不管条件允不允许。邢益凡用他的选择,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的看法,也打破了生命的极限。

适用主题:选择;态度决定一切;毅力……

运用示例:明明渐冻症已经快要把他的精力摧垮,但是他仍然相信,只要到了太空,就和别人一样了。他听从自己的内心,考进了北航。所以,决定自己生命价值的关键,重在你我自己的选择。

蔡元培——用“兼容并包”的思想改变中国的教育史

蔡元培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投入了毕生心血,他身上的北大精神,倡导的“学术救国”理念值得赞扬。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一年后,有感于整饬校风之必要,于1918年1月中旬发起组织“进德会”。他认为,“吾人既为社会之一分子,分子之腐败,不能无影响于全体,如疾疫然。其传染之广,往往出人意表”“私德不修,祸及社会”。他提倡“进德”,以与社会之浊流作斗争。先生所提倡的“兼容并包”、延揽人才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大学的根基。在他看来,大学需要多元的思想碰撞,无论是革命派的陈独秀,还是留辫子的辜鸿铭,只要有专长,都能到他的大学里教书。

适用主题:思想;报效祖国;力行;选择……

运用示例:蔡元培选择了教育的形式,改变了教育的方式,从而改变了中国的教育史。一个人的选择,就是国家的未来。所以,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更不要怀疑自己的影响,只要从自己的选择开始,去影响他人,便是在改变世界。

三代人的红旗渠精神

张买江,是当年最年轻的红旗渠劳模,他走向工地时只有13岁,是修建红旗渠时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之一。2014年,66岁的张买江在太行丰碑前,长久地驻足凝视,因为这上面镌刻着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牺牲的81位烈士的姓名,其中也包括他的父亲张运仁。

父亲牺牲后,张买江家里只剩下孤儿寡母。于是,母亲就把还是少年的张买江赶上了修渠的工地。临行前对他说:“孩子,你爹没把渠修到底,你就去替他完成吧,不把水引回来就别回家。”这一去,直到红旗渠修好,张买江才回来,中间连半天假都没有请过。

五十多年过去了,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被安排到青年洞景区管理处,一干就是十年。张学义说:“我父亲一直嘱托我,他修好渠了,必须让我看好渠、护好渠、管好渠、用好水,为老百姓办实事。”他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坚定而执着的信念。生生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就这样代代相传。

适用主题:合作精神;时代力量;无私奉献……

运用示例::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重温经典,那种红色精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深藏着,愈发历久弥新。张买江一家三代人,用信念坚守在红旗渠,这是一种值得敬佩的民族之魂。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懂理论懂技术的前提下,更要懂吃苦,才是真正地践行红旗渠精神,才能将红旗渠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矿工诗人陈年喜——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陈年喜,一个秦岭山中走出来的陕西汉子,为了担起家庭的重担,从2001年进矿山当运送矿石废料的架子车工,到转行做爆破工人,直到因为长期的巷道作业得了严重的颈椎病,才被迫结束了自己十六年的矿工生活。

十六年中,他为我们的时代淘出了金银铜铁各种宝藏,但他依旧贫困,矿山给他的“礼物”似乎只有血汗、四季不会逾期的季节病、颈椎伤病以及死亡的来信——尘肺病。面对这一切,他却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掷地有声地说:“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他的江河就是他的诗歌书写,每天晚上趴在简陋工棚的炸药箱子上,写出像炸药一样震撼人心的句子。在他首部非虚构作品集《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中,他梳理自己过往的矿山岁月,用笔祭奠那些曾经鲜活而后凋零生命的工友;他也在反思自己失去的家乡和乡愁,无力于父母的病痛衰老死亡以及渐渐长大却同他渐行渐远的儿子。

适用主题:物质和精神;尊严;读书、写作的意义……

运用示例:斜杠指的是人拥有多重职业身份。斜杠人生是一种丰富多彩的人生。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就是上个世纪风靡世界的斜杠艺术家。本业是画家的他,还擅长策展、导演、摄像、创作歌剧,而正是这些传奇的斜杠经历让他一如自己作品的名字,成为了“记忆的永恒”。对于渴望有所成就的人而言,经营主业常常为了脚踏实地,过好生活。而副业则可以让他们仰望星空,追求真正的存在。矿工诗人陈年喜在十六年的矿工生涯中,于闲暇之余,趴在炸药箱子上写诗,写作为他带来了首个工人诗歌桂冠奖,更让他获得了“自己的价值和精神谱系”。——西北师大附中 马若昊

事件素材

在流动中感知时代精神——纪录片《流动的中国》

90后孙伟和王汝超,是中国银行上海总部的交易员,每隔一两天,就会晚上八点才开始上班,一直上到深夜,买卖黄金。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做这个事?原因很简单,时差。这个时段的伦敦是白天,而全球大部分黄金交易是通过伦敦市场来进行,因此上海的交易员通过“守夜”,让想来做交易的人能找到他们。东八区的“守夜人”,除了要打破时间的限制,让“黄金的流动”持续不断,还有个更大的意义:提高上海金交所的市场活跃度,吸引全球的资本,让“大家认可你这个交易所,认可你这个品种,认可你用人民币来交易黄金”,这样才能吸引全球的资本。“中国如果要真正做到世界强国的话,我们的货币——人民币,必须要国际化。人民币必须要找到自己的锚,所以人民币对黄金要有自己的定价权。”

适用主题:微小的力量;个人的梦想;个人与时代……

运用示例:从孙伟和王汝超身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交出了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答卷。在纪录片《流动的中国》交出的一份份时代答卷里,年轻的不只是年龄,还有面对挑战时的心态。个人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与他所处的时代难以割裂。当我们在为某一种看似是个人的意义而活的时候,它其实并不是个人,而是一种共同的意义。在流动的中国,每个人都是在宏大意义里各自生活的答卷人。

“两路”精神书写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华章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四川、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以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的代价,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他们用信念和生命铸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在改造、整治和养护过程中,一代代交通人秉承传统,以路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两路”精神,为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适用主题:弘扬国家观;团结;精神力量……

运用示例:弘扬“两路”精神,就是弘扬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能够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谐、繁荣的坚强力量。“两路”沿线各族人民共同筑养了公路,铸就了“两路”精神,也必将继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携手并肩共建美好家园,使民族团结之花开满“两路”沿线。

把公路修到西藏去

川藏路修建,是从徒手敲石头开始的。高原上施工条件特殊,工程艰险。塌方、泥石流、悬崖坠落、炸山事故、高原肺心病等威胁着筑路大军的生命,几乎每推进一米都要造成大小不等的滑坡和塌方。“一个排的战士,拴上绳子坠到半山腰的一块巨石上打炮眼。忽然一块巨石从山顶滚落,整个排的战士,连着那块巨石直接滚到帕龙江里了。”当年参加川藏路建设的亲历者回忆说。冬天气温常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山上冻土的深度1.3-1.55米,挖冻土比开石方还难。冬天的时候,战士们拿着钢钎凿路,手都粘到了钢钎上;战士们用走了几十里地运来的树枝,把冻土烧化了再打眼。尽管艰难如斯,但没有人有怨言。在怒江的崖壁上,筑路战士写下这样一段标语:同志们,干吧!把公路修到西藏去!

适用主题:坚韧;奉献;民族精神;守望相助……

运用示例:“与我有关”是当仁不让,舍我其谁。鲁迅曾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川藏公路就是在这种“与我有关”的信念下修建成的。藏族同胞的幸福便利“与我有关”,因而解放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劈开悬崖峭壁;西藏地区的繁荣富强“与我有关”,因而勘探人员徒步4000多公里踏勘,找出最优路线;川藏线建设者的安全健康“与我有关”,因而藏族同胞们一路相随,运输物资。绝壁现天路,天堑变通途,“与我有关”的伟大信念汇聚成西藏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