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四:命运与共
人物素材
张劲妮砍价8次,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张劲妮的“灵魂砍价”引起广泛关注。有网友评论,张劲妮“温柔又不失底气”的谈判风格,正如她的名字“劲妮”。
罕见病患者的用药,一直是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品种。在这场药物谈判中,企业第一轮报价中,给出的价格是53680元每瓶。张劲妮表示:“这个药哪怕进来之后,患者的负担水平也是重要考虑的”“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此后又经历了数次商量,价格降到了37800元每瓶。张劲妮说:“谈判桌上我们作为甲方,这么卑微,真的很难。”“我觉得我刚眼泪都快掉下来了。”随后,经过谈判组的集体商议,张劲妮给出了33000元的报价。企业代表第八次离席商谈,最终确认了新的报价。“请问这是你们确认的最终报价吗?”“确认!”
当张劲妮说出“成交”两个字时,许多人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这是最真实的感动。中国政府“人民健康至上”的决心、“为患者服务”的决心,每个人都能体会到。
适用主题:命运与共;人民至上;生命的奇迹……
运用示例:谈判桌上,医保代表灵魂砍价,背后展现出的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给生命奇迹多一分可能,展现出的是我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虽然罕见病的治疗、研究、保障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国对于罕见病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不管是从拼尽全力的患者家属身上,还是努力谈判的医保代表身上,我们都看得到对生命奇迹多一分可能的追求,我们看得到乌云是镶着金边的。——高韵琪,红网
李睿——创建“救命文档”,让信息“快跑”救更多人
2021年河南暴雨,灾情中,一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在线文档受到广泛关注。这份文档自2021年7月21日21点创建,以650多万次访问量创下了单个文档的访问量纪录。
这份“救命文档”的创建者名叫李睿,网名Manto,是一名河南籍的大学生。李睿表示,在看到家乡河南的暴雨消息后,她便和同校的同学们商量能为大家做点什么。在微博和朋友圈发布了消息后,“河南远程救援小分队”微信群成立了,32名同学参与进来,一起创建、维护在线文档“待救援人员信息”。在众人的编辑下,文档内容越来越多。看到文档上有网友自发写下“加油”,李睿忍不住落泪:“好感动!”李睿在其微博写道:“要做一个能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适用主题:人文关注;责任与担当;共情;数字社会中的人文链接……
运用示例:在这样的危机时刻,使用互联网的年轻人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让技术更有“人情味儿”。正如胡泳教授所说,“数字化生存”加速了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迁徙”,彻底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对“弱势者”的人文关怀应该成为全社会尤其是掌握数字密码的年轻人们的责任与担当。李睿们用极简的文档编辑方式,以最低的成本与能耗帮助在数字社会中步履蹒跚的弱势群体重拾对生的希望,也成为了数字丛林中散发着人文关怀的一抹光亮。——王瑞琪,红网
印开蒲——用半个多世纪保护生物多样性
“认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要坚持做下去。”79岁的印开蒲,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自1960年进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印开蒲就一直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考察工作。
1970年7月,印开蒲第一次来到九寨沟,童话般的美景让他感到震撼,从那一刻开始,时年27岁的印开蒲与九寨沟结下了半个世纪的情缘。1978年8月,印开蒲第三次来到九寨沟,看到这里有被破坏的可能,他忧心忡忡。在所领导和研究室的支持下,印开蒲执笔起草报告,建议建立九寨沟等一批自然保护区。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1978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与此同时,印开蒲也投身于积极呼吁建立亚丁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中。“九寨沟和稻城亚丁都成了世界著名的风景区,我感觉我的工作很有意义。”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印开蒲还未停下脚步,每天到办公室整理资料、经常跑野外科考依然是他的生活常态。
适用主题:遗产保护;久久为功;短视;保护永远在路上……
运用示例:印开蒲用半个多世纪投身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中,让九寨沟和稻城亚丁都成了世界著名的风景区。对比不久前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过度开发,被从《世界遗产名录》里除名,人们不难懂得,只有持久的保护,才是让自然遗产延续生命的正确途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只能加速遗产的消亡。
事件素材
习近平主席首提三个构建“地球家园”的愿景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国家主席习近平2021年10月12日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彰显大国领袖的担当和东道国的风范,高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旗帜,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信心,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方向,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擘画蓝图。
“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首次提出三个构建“地球家园”的愿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
适用主题:中国智慧;合作共赢;人与自然;共同的家园;可持续发展……
运用示例: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坚定决心,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责任担当。讲话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与环保的关系、全球合作三个维度,对人类要共建怎样的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个时代之问作出了全面阐释,不仅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更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集中体现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
从村民到专家的接力“鲸”险救援
2021年7月6日,12头瓜头鲸在浙江台州头门港搁浅,需要紧急救援。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接到报警后,赶到现场开展紧急救援。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救援人员和上千村民、热心群众分工合作,开展营救。在专家远程指导下,他们迅速形成了一系列救援方案:给瓜头鲸浇水保持湿润度,用水清洗鼻孔确保呼吸通畅,使用冰块为搁浅的瓜头鲸降温……在救援过程中他们曾尝试把其中一头瓜头鲸放归,但发现它还是反复冲滩。“如果它们生病了,放生之后还有可能继续搁浅。”专家商讨后决定,先将它们运离海滩暂养,待救治后身体有所恢复再放生。经过大约10小时援救,所有搁浅瓜头鲸都被救援上岸。
适用主题: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
运用示例:“没有什么事物能比一种即将遍布的观念更有力量”,生态文明,正是这样一种观念。在12头瓜头鲸搁浅事件中,当地渔民积极参与救援行动,受到广大网友的热议和支持,足见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整体上得到了明显提升。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有关行动计划,除了蓝天碧水以及不断恢复的生物多样性这些显著成果之外,公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观念也在不断提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道德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杨朝霞 林禹秋,光明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第七十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等5个方面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引发强烈共鸣。此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相关倡议陆续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等多份联合国重要文件。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中国率先开展全球最大规模的疫苗合作行动,迄今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12亿剂疫苗和原液,居世界首位。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方面,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
适用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大同;时代使命;天下为公……
运用示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的《大同篇》,中国在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的蓝图。从一带一路唤醒古老的亚洲腹地,到签下“碳中和”军令状来保护环境,中国从肩负时代使命,到赋予时代使命,无需扬鞭,始终奋蹄于大道上,一条中国人追求了几千年的大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杨睿
在节粮减损共识中,彰显大国担当
2021年9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粮食减损大会致贺信。信中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据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的总人数至少有1.55亿人,达到近5年来的历史最高水平。此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3.9%。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呼吁“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有助于凝聚全球共同节粮减损的共识。
习近平主席曾强调“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如今,“量力而食”“光盘行动”成为社会风尚。更有不少地方在探索通过立法途径培养节约习惯、倡导餐饮文明。
从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到为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宝贵的技术援助,在不断扩大粮食“朋友圈”的过程中,中国不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还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中国智慧,作出了中国贡献,充分彰显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问题上的大国担当。
适用主题:节粮减损,涵养惜物美德,涵养清正世风;科技赋能,内行节粮,外促共识;中国担当……
运用示例:你不一定知道藏粮于地的内涵,但一定知道山东槐荫县再难见到田间地头遗落的麦穗,粮仓内早已挤满颗颗饱胀的麦粒;你不一定知道藏粮于技的核心,但一定知道拥有“智能大脑”的粮仓,使粮食庇护于科技的翅膀之下……在节粮减损的政策领导下,中国人已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与此同时,中国也致力于凝聚全球共识:君可知,中国“先天下之忧而忧”,于世界之先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积极参与联合国粮食峰会、G20峰会,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取自身之玉,避各国之短。中国以其傲然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以其共同繁荣的发展理念扩大“朋友圈”,以其宽阔有力的肩膀承担起引领世界粮食安全的重任。如今,世界发展之船正破浪前行,唯有紧握粮食安全这颗压舱石,牢固命运共同体这颗启明星,方可浩荡不已。——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陈圆媛
国宝大熊猫“喜提降级”
2021年7月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的保护,野生生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甚至是国家名片之一,它从濒危降级至易危引发国人关注。媒体以大熊猫的视角发问:“我被降级了,你们还爱我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不过,对于动物保护,需要从多角度来辩证地看待。
适用主题: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运用示例:于人类而言,大熊猫“降级”实在是一个可喜可贺的事情,反映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共同见证这一成就的,还有近段时间引起刷屏的全球观“象”。云南一群亚洲象横冲直撞,一路“象”北,长驱几百公里,狂逛、狂吃,对沿线居民房屋、农田、生产设施造成破坏。但人们却对象群给予了最大的宽容与呵护,云南为此还启动了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定损赔付补偿工作。大熊猫降级与亚洲象北迁,都是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努力的生动实例。——雷钟哲,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