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新时代新青年

主题三:新时代新青年0

人物素材

江梦南——从无声里突围

2022年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名单公布。其中一位是清华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江梦南。“感动中国”组委会在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

这位来自湖南莽山瑶族小镇、在半岁时就双耳失聪的姑娘,创造了世人眼中的“奇迹”:她自幼通过读唇语学会“听”和“说”,之后凭借优异成绩成为近年来家乡小镇唯一考入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攻读博士的学生。在颁奖典礼上,江梦南讲起了自己的心愿。她曾经认为,通过个人努力来克服身体残缺带给自己的困难,并与健全人站在同一个跑道上是一件很酷的事。后来,她意识到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平等、包容、无碍的环境,人人都能公平地生活与工作,是一件更酷的事。

从本科报考药学,到硕士生阶段选择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作为研究方向,再到如今主攻肿瘤免疫和机器学习,江梦南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她想用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创造更好的环境,帮助更多的人摆脱命运的不公。

适用主题:感动中国;直面命运的不公;从无声中突围;奇迹……

运用示例:从读唇学会“听”和“说”,到“要跟随海迪阿姨的脚步”,再到想要“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江梦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怀抱不屈意志和坚韧品格的失聪女孩,如何与命运对话、为梦想不懈奋斗的故事。江梦南告诉人们:“我从来没有因为听不见,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上。”在学习上,她以自强不息的人生信条攻坚破难;在生活中,她同样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克服困难模式、普及无障碍理念的“英雄梦”。——付彪,东方网

陈贝儿——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2021年,纪录片《无穷之路》让人们认识了香港主持人陈贝儿。2022年3月3日,陈贝儿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陈贝儿是香港地区第一位采访奥斯卡、戛纳影展等国际盛事的女主播。在TVB她是知名主持人,还出演过《再创世纪》等影视作品。2021年,为拍摄脱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她和团队花了3个月时间,穿梭6个省份,记录下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影像。

为了拍摄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陈贝儿两次攀爬天梯上悬崖村,来回共一万多级台阶,每次花费十几个小时,累得脚软不说,有恐高症的她身体一度抖到不行,但还是坚持了下来。最让陈贝儿触动的是,她爬到天梯中间时,同行的村民提醒她,快欣赏当下的风景。“你看在这样的路上,他们都有欣赏的心态,这是他们生命的韧性。”她说,“我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我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报道就信以为真。我是真的要亲身去看、去听,要用节目诠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拉近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心灵距离。”正如颁奖辞中所写的: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适用主题:青年担当;使命感;生命的韧性;记录时代的风景……

运用示例:到悬崖村要攀上2500多级台阶,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在怒吼的江水上方溜索,在4000米海拔面临高原反应的痛苦,这不足以概括陈贝儿和团队成员在3个月时间里的付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娱乐主播出身的陈贝儿,其关注社会的敏锐度和求真精神,令人称道。陈贝儿的故事告诉大家,人生有许多种可能,带来媒体人找到契合时代痛点的职业角度的典型案例,也启发大家,如何在“奋斗中国”的舞台上,演绎出自己的精彩。——张楠,《扬子晚报》

于逸飞——逆行诠释医者仁心

2021年7月20日郑州遭遇罕见特大暴雨,让地铁5号线成为“地下河”,26岁的郑州人民医院新进研究生试工人员于逸飞被困其中。所幸,因车厢距离站台较近,他是最先回到月台并获救的乘客之一。本已全身而退的他,因为地铁工作人员的一声喊话而折返——“乘客里有没有大夫?”“我!”第一天到医院上班的于逸飞没有犹疑,从安置获救乘客的区域又回到了往返列车之间的月台上。他的包里刚好有医院新发的白衣,他拿出白衣穿在身上。周围有人看见他的白衣,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有医生在!”

水势越来越大,从水里救上来的人情况越来越不好。于逸飞跪在地上做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从当天18点一直到次日0点,施救过程持续了整整6个小时。直到更大的救援力量陆续赶到后,他才离去。此时,于逸飞的膝盖红肿,脚被玻璃碎片划伤,鲜血淋漓,双臂也在持续高强度重复心肺复苏按压动作后,几乎抬不起来。回想起在地铁里的情形,他说自己后怕,但很值。

2021年7月22日,郑州人民医院决定对于逸飞免予试用,直接录用。“从今天起你就是真正的医生了!”

适用主题:医者仁心;青年担当;临危不惧;平民英雄……

运用示例:在地下铁变成“地下河”的危险情境下,于逸飞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交出了作为一名医生的合格答卷。而郑州人民医院快速做出直接聘用的决定,也用实际的行动有力回应了于逸飞的义举,其意义不仅是招录一个好医生,更是对他已具备医生奉献精神的褒奖和肯定。这无疑会产生正面导向:临危之时,鼓励更多人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医院的回馈,对于逸飞医生来说,是意外之喜;对社会来说,是可抵达的善意,是温暖的回响,更是一种善与善的呼应,美好而珍贵。——徐秋颖,新京报评论

徐枫灿——陆军首批女飞行学员第一人

20岁的浙江金华姑娘徐枫灿,因考核第一,成为陆军首位完成单飞的女飞行员。175cm的身高,青春靓丽的外貌……让无数人惊叹于她的颜值,为她的“巾帼不让须眉”欢呼。

2017年,空军航空大学时隔四年进行招生。女飞行学员选拔的条件极其苛刻:除了过硬的体能,身高必须在165到185厘米之间;体重在标准体重的85%~120%之间;高考成绩必须高于本省一本分数线……徐枫灿就是在这样的层层筛选中闯出来的。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部队的飞行训练,一向奉行“从难从严”。“难度越大,标准越高,风险也就越大。”徐妈妈每次见到女儿,都能寻找到新痕旧疤。但这个1999年出生的姑娘,脸上总是露出甜美的笑容,坚守自己“成为一名女飞行员”的梦想。

当我们为徐枫灿的英姿飒爽所倾倒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军队飞行员无疑是世界上最高危的职业之一。光荣的背后,伴随着巨大的付出和牺牲。不过,这个年轻的姑娘对自己的选择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当直升机起飞时,螺旋桨的声音高达110分贝,是人体所能适应分贝的1.5倍。戴上耳机我就听不清外边的声音,但是我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呐喊。无论前面的道路通向何方,我绝不辜负自己的选择。”

适用主题:目标与规划,是一个人走向卓越的起点;初心不改;勋章;选择;勇气;自律……

运用示例: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重要的是你能否扛得起青年这杆大旗。徐枫灿做到了。她的每一次腾空,都是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最忠诚的信仰。就像她名字暗合的那句兵法:“动如雷霆,静如处子,初心所向,使命必达。”飞向蓝天只是一个开始,保家卫国才是她的前方。愿每一位英雄都能顺利地完成每一次任务,平安回家。

苏桦伟——苏炳添心目中的“苏神”

“大家都叫我‘苏神’,在我心目中也有一个‘苏神’!”2021年8月24日,田径运动员苏炳添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苏炳添心目中的“苏神”是苏桦伟,中国香港残疾人田径运动员。他参加过4届残奥会,夺得过6枚金牌,是目前男子100米、200米T36级残疾人世界纪录保持者,至今无人打破。

出生后不久,苏桦伟便被查出了因黄疸病导致的先天性脑痉挛,四肢不协调,无法正常站立行走,而弱听又让他口齿不清、说话困难,但是他的父母始终陪在他的身边,尽最大的努力让他和正常孩子一样长大。在想尽各种办法之后,苏桦伟终于在4岁那年,学会了走路。虽然他走得非常慢,但跑起来非常快。凭着过人的短跑天赋,他加入了中国香港伤残田径队。苏桦伟说:“我很喜欢跑步时,风吹过脸颊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让他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所以哪怕是面临着平衡、体能、速度等挑战,他也没有轻易言败。“我知道我起步慢,但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继续去冲、继续去追的原因,跟我的命一样,我就是要从后面追上去!”

适用主题:身残志坚;永不言败;感恩亲情;执着坚守;自尊自强……

运用示例:苏桦伟的励志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坦然接受命运落下的玻璃罩,既然没有出口,那就自己打造一个。既然世界将我们藏入于尘土之中,那我们便轻拂衣袖抖落尘土。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像苏桦伟般的残疾人,他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身残志坚,对命运说“不”,向理想招手。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理想的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万朵怒放的蔷薇。——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 钟梁丹

胡海岚——抑郁症患者的救星

1973年,胡海岚出生在浙江东阳。从小学开始,胡海岚就是一位学霸,因为成绩优秀,被直接保送进入了北京大学。在选择专业之时,她毫不犹豫地填报了生物。1997年,胡海岚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2008年,胡海岚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聘用,回到了国内,继续从事神经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在这一课题上,她投入了大量时间,最终攻克了瓶颈,完成了一系列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可以说,胡海岚的成就是巨大的。在中国乃至亚洲范围内,她的成果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抑郁症患者的福音。

2021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公布2022年度第24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名单,胡海岚因在神经科学、尤其是抑郁症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奖。

适用主题:为国争光;巾帼英雄;科学报国;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

运用示例: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往今来,中国一代代优秀知识分子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和宽广的科学视野,创造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光荣业绩。想当初,面对国外开出的高薪诱惑,在美国学业有成的胡海岚并没有心动,而是毅然选择回国报效祖国,在市场经济的喧嚣声中,她成为了一个业内的高标。

胡杨——小兴安岭“守林人”

雨后小兴安岭的森林里,胡杨乘着大巴车穿过一条狭窄的林间小路,树枝探进车窗,发出沙沙的声响。这里是她的家乡——黑龙江伊春,曾是一座典型的林业城市。胡杨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靠着这片森林谋生,上山伐木,再运往南方。但随着自然保护意识的增强,封山育林政策实施后,当地林业也走向了衰落,储木厂关闭,工人下岗,“很多人背井离乡,可能有的人十几二十年都没有回来”,留下的就成了“守林人”。

她并非没有向往过都市。在高考后的那个夏天,她坐卧铺到哈尔滨、北京走了一圈,第一次坐地铁,看到早晚高峰的时候,蜂拥的人群和拎着包的白领们跑着上下班……这趟旅程让胡杨打消了对大城市的向往。毕业那天,胡杨打包好自己的行李踏上了返乡之路。她决定做电商,在网上售卖大米、黑木耳、山野菜等东北特产,自己做代言人。现在,胡杨每天需要将几十或上百个订单发往全国各地,同时拍摄记录自己的家乡生活。在一条视频里,她说:“这里丰饶而困顿,贫穷又美丽,这是一个被记录在语文书里的小城。‘燕雀啊,东南飞’,好像是每一个长大了的林区孩子的宿命,但我,回来了。”

适用主题:做有社会价值的事;担当与责任……

运用示例: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奉献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回馈。春去秋来,一年四季循环往复,长在枝头的绿叶终将回到大地,将全部的自己奉献给生养它的大树,来年才能再见盎然的春色。人们也终将会老去,明白何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才能真正走出思想上的“大山”。——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刁昱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