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科技赋能

主题二:科技赋能0

人物素材

中国独立研发核能技术的拓荒者王大中

“科研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发表感想时这样说道。他带领研究团队主持研究、设计、建造、运行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MW壳式一体化低温核供热堆,又主持研发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征的模块式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并积极推动以上两种先进反应堆技术的应用,破解了核能安全的世界难题。

如今,王大中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他所引领的清华核研院已成为了中国先进核能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王大中说:“我们国家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要自觉地为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责无旁贷。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坚定信心,勇敢向前,我们的国家就会有无限光明的未来。”

适用主题:科技创新是最主要的爱国方式;家国情怀;知行合一;坚持不懈……

运用示例:纵览古今,我们从来不缺将自己献给国家、融于时代的人。回首过往,有北宋范仲淹于王朝内忧外患之际的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有1921年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的磅礴之音:“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感怀今日,院士王大中从零起步,将自己毕生精力献给核能,让中国的反应堆发展领跑于世界;更有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为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至死不休……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志存高远,义无反顾地在心中根植国家之情怀,责无旁贷地扛起国家重任。——浙江省缙云中学 刘驰羽

郑哲敏——此生唯愿尽“力”报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是中国现代力学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他与合作者提出了流体弹塑性理论,建立了穿破甲的动力学模型与相似律,奠定了爆炸加工、水下爆炸筑堤等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在国防安全与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获得这个奖,感到很惶恐,有荣誉就有责任,我这么大年纪还能为国家尽多少力,总觉得好像欠了什么完不成。”

做国家需要的事情——这是郑哲敏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回国前,导师钱学森对他的叮嘱,也成为他人生的注脚。多年来从事科研工作,郑院士始终心无旁骛,从不在乎名利。“现在年轻人压力大,不能沉下心想远一点的事。”郑哲敏说,“只考虑‘近利’,必然影响他的成果和决心。搞科研更多的时候很苦、很枯燥,要经得起寂寞。”

适用主题:为国奉献的精神;眼界;淡泊名利;境界;自省意识……

运用示例:青春有为,当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哲敏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国家需要的事情”。他在力学的相关领域高瞻远瞩,最终成就大国重器。“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郑哲敏掷地有声的话语,为我们年轻后辈指明了方向——天下为己任,爱国当奉献。——浙江青田中学 范梦媛

陆元九——把一生献给祖国航天事业

“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元九,用汗水和青春为祖国实现火箭升空、卫星环绕、九天揽月、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贡献了力量;他是学生们眼中的“大先生”,更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他的足迹诉说着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曲折多艰,他的经历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拳拳初心。

2000年以后,耄耋之年的陆元九依旧活跃在航天一线。他一生简朴,却捐出自己的大笔积蓄,资助科学研究。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是他的夙愿。工作中,陆元九一直倡导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一批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们,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科技报国,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陆元九动情地说。

适用主题:矢志报国;初心不改;科技报国;开拓精神;把创新当作没有终点的长跑……

运用示例: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要始终坚守热爱祖国传统,始终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航天科技战线的主旋律;要以实际行动,为航天强国建设挥洒汗水、贡献智慧。耄耋老人陆元九心系祖国,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了一生,彪炳千秋,永载史册。——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 钟梁丹

李德仁——遥感测量闯“高分”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体系的开创者,李德仁领衔科研团队建成了自主可控的天空地高分辨率遥感系统,使中国遥感卫星赶上了世界水平,相关创新成果摘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我们的传统就是要把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解决国家的需求,但是还要走在世界学科的前沿。”在李德仁看来,科学的进步要靠各个国家共同推动,科学家之间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这个精神是永恒的。”但他也表示,科学家是有国家的,“要热爱祖国,为国家的富强做贡献,为学科做贡献。”

适用话题:创新;爱国;家国情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运用示例:“碧血丹心铸丰碑”。自古自来,中国都不乏有家国情怀的人。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断。从历史到现实,家国的书写、大我的境界,始终激励着人们勇毅前行。荣获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李德仁院士就把爱国主义内化于心,从而成为了科学攻坚战中的尖兵。他将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升华为忘我的科研。

吴尊友——专业科学控“新冠”

吴尊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对传染病防控科技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科研成果能否及时转化为国家传染病防控策略和措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预防行为。”

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吴尊友带领团队对相关病例和环境进行全面细致分析,在充分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比对等基础上,认定是水产品及外包装污染、国际物流等输入新冠病毒,从而引发疫情。这不仅为此次疫情缘起和发展找到了客观依据,取得了这场阻击战的胜利,而且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疫情防控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适用主题: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学以致用;抗疫精神;科学精神……

运用示例:《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由此看来,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在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奖者吴尊友看来,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国家传染病防控策略和措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预防行为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因为这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事关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大局。

事件素材

400次!中国长征火箭发射次数再刷新

2021年12月10日8时11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入太空。至此,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飞行次数正式刷新为“400”。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龙乐豪表示,运载火箭作为进入太空的运载工具,是一切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中国太空探索舞台的高度和大小。在近百次发射中,长征系列火箭成功完成筑“天和”、运“天舟”、送“神舟”等多次重大航天任务,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长征”走得更远。在龙乐豪看来,“长征火箭4个百次发射,可以概括为从无到有100次,更高更远200次,脱胎换骨300次,大国重器400次”。

适用主题:中国航天新高度;大国科技;国之重器;从奋力追赶到国际领先……

运用示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空白到绚烂,从单薄到宏大,从一到百。当第400发火箭冲上云霄,当蔚蓝星空中再添一抹中国红,中国前进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一步。在航天事业的长征里,我们继承了先辈红色的精神,无畏地披荆斩棘。伟大的事业需要不渝的意志,中国的事业,在日夜不懈的奋斗中,在挥斥方遒的激情中。如同红军长征般气势昂扬,中国的新时代,将是一幅更加灿烂盛大的多彩图景。——江西省会昌中学 吴亮宇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

2021年11月19日,装机规模世界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4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这是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的第6台机组,也是三峡集团在长江干流上建成投产的第100台水轮发电机组,标志着长江干流成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白鹤滩水电站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在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建成投产之后,每年将可以节约1968万吨的标煤,减少516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保护将起到重大的实际作用。

适用主题:大国重器;工匠精神;国家名片;科技“领跑”……

运用示例: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建设中的一系列科研攻关彰显了我国完备的产业链在锻造大国重器、建设超级工程中的优势,把我国水电设计水平、施工能力、重大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三峡电站70万千瓦的单机容量,到向家坝的80万千瓦,再到白鹤滩的100万千瓦,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实现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瞭望》

“复兴号”开进西藏,天路升级“幸福路”

2021年7月1日,青藏铁路迎来全线通车运营15年。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后,大大缩短了雪域高原与内地的距离,极大地方便了西藏各族人民出行及各地旅客进藏。这条线路最长、海拔最高、速度最快、环境最恶劣的高原铁路,打破了制约西藏与内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瓶颈”,成为西藏连接内地的幸福纽带。此前的6月25日,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动车组驶入高原,一群沿线群众向铁路挥手致意,有孩子兴奋地摇摆起来。这是人民对科技和建设的致礼,也是他们对未来可能性的呼喊。至此,我国历史性地实现了“复兴号”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对老少边穷地区来说,一座4G信号塔、一根电线、一条铁路,往往就是一名学子、一个村子、一片地区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机会。这些看似不计成本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民族团结,加速社会发展的无价之宝。

适用主题:中国速度;国家综合实力;青藏铁路精神;雪域天路书写奇迹……

运用示例:青藏铁路开通15年后,拉林铁路绵延在“世界屋脊”之上,成为进藏的“新天路”。它不仅是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缩短了西藏与内地的距离,为西藏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在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铁路一步步发展成为大国崛起的“国之重器”,中国人民自力更生、锐意进取,成就了技术创新能力世界领先的的大国风范。如今,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铁路密织成网,高铁贴地飞驰,谱写了提速超越的壮丽史诗。——河北省保定市曲阳永宁中学 杨巧茹

“丝带”冰,科技热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如何让凝固的艺术充满科技的张力,让体育场馆“科技搭台,体育唱戏”,是摆在前国家体育场鸟巢总工程师、国家速滑馆总工程师李久林面前的一个难题。国家速滑馆之所以被人们亲切称为“冰丝带”,是因为其外立面造型酷似二十二条动感的丝带。而建筑一旦突破了四四方方的规矩限制,背后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需要工程人用一个个精确到毫厘的技术参数去实现。

在“冰丝带”上,优雅的弧线需要49对承重索和30对稳定索交错,编织成索网屋面,钢索总长20450米,这让“冰丝带”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编织索网的关键,是高钒封闭索,这在修建场馆前还无法实现国产。而冰丝带的修建提供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的契机和平台,让我们国家在2018年实现了高钒封闭索的国产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