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结构,个性更突出

作者: 张年军

这篇作文利用一个个小细节来串起故事,刻画人物性格,有一些亮点值得我们关注。

记叙文要求少叙述多描写。小作者用一小段场景描述代替了抽象表达:“我”非常拖沓(tà)。面对大人的催促,“我”用三个“马上”来抵挡,“我”的个性特征随即凸显。不仅如此,“我”还习惯假寐(mèi),甚至向爸爸提出“天问”。种种迹象表明,“我”的拖沓似乎无可救药。

小作者展现此种现象,试图通过语言细节来状写儿童没心没肺的乐趣。对此,爸爸妈妈并不理解,但他们明白,依靠说教试图实现童年的蜕(tuì)变将会一败涂地。

小作者设置田径选拔这个环节,故事情节自然生成腾挪跌宕(dàng)的文势。同时,“我”也借用对田径的向往来击败自己的慵懒,这比说教更有效率且注入成长的情感。

最有趣的是,《奔跑吧!兄弟》在文中前后的呼应勾连,这是严谨结构的基本功,并由此烘托了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情绪波动,这是一种生命的氤氲(yīn yūn)。小作者借此保持闲适的心情与萌生按时睡觉的铁律,情节推进得水到渠成。文章最后,妈妈的一句“马上”既照彻全篇,也成为有亮点的文眼。

其实,如果这篇文章调整一下结构,就会更具可读性。

开篇先说学校开展田径队选拔,班上跑得快的、跳得远的、蹦得高的几个同学被选上了。接着说“我”看到他们兴奋的神情,心里不免失落,暗暗嘀咕:“我跑得也很快呀!”由此生成疑问:为什么落选?然后写原因:可能是“我”的懒惰吧。

叙述到这里,“我”再回想平日里的拖沓,进入爸爸催促“我”睡觉的场景——情节往前推进。到了周一,学校开始选拔,又回到“我”没被选上的时空——情节再往前推进。这个过程中,不时地与开篇“我”的拖沓和“马上”相呼应。

这样,随着故事情节的逶迤(wēi yí)推进,“我”的个性特点就更加突出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