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感,不文章
作者: 董尚元沛雯是个情感细腻的孩子,她用朴素的语言弹奏出心灵深处的乐章,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情真意切。
一、细微之处见真情
好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更要传递真挚的情感。找到生活中感动过自己的人和事,借助一些形象、一些细节把当时的场景描绘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小作者着力描写的就是外婆接送我上学、放学时,感动过自己的两个画面、两处凝望。一是小时候,外婆送“我”到学校的画面:外婆总是“踮着脚尖,望着我的小背影,等我安全地进到班级,她才会舒一口气,放心地离开”。二是现在“我”长大了,外婆依然坚持接“我”放学,坚持帮“我”背书包:“从远处望,外婆不再像我小时候看到的那么高大了,她变苍老了许多。她背着我的书包,那东西似乎把她压得腰都直不起来。”定格的画面饱含着深情,字里行间满是爱意:外婆的凝望里有不舍,有怜爱,“我”的凝望里则充满了心疼和感激。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让情有所依,情有所动。
二、多向对比有张力
好文章经常会采用对比,写出人或物的差异与变化。这篇文章中,沛雯使用了多向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我”的前后对比。个头上,“我”从小小孩童变得和外婆一样高了;性格上,“我”从每天“磨磨唧唧”变成了“急脾气”;行为上,“我”从“慢悠悠地走在外婆背后”变成了“走路的速度也随之变快,每次都是冲在外婆的前面,跟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然后是外婆的变化。在“我”小时候,外婆是个急脾气,“每天早上,我都在外婆的催促声中度过”。“我”长大后,外婆变成了慢性子,总是要“我”等她。以前,外婆的“大长腿”一跨,就能硬生生地把“我”扯过来。而现在,外婆不再那么高大了,她变苍老了许多。
但“我”和外婆之间的情感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冲淡。文章难能可贵地写出了“我”对外婆的情感变化:从疑惑到理解、到感动、到心疼,正是彼此间的守护与牵挂让“我”长大。这样双向奔赴的情感经历给人一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长大后我要报答你”的感动。
三、自然流淌最动人
抒情,最要紧的是“自然”二字。小作者通过对比列举了很多变化之后,又通过具体描写外婆接“我”放学的情形,很自然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祖孙间的真挚情感。
小作者重点写了自己急着回家做作业,可外婆走得太慢,因而“我开始有些不耐烦了,故意走出老远,把外婆甩得远远的”。但是走了一段后,对外婆的牵挂还是让小作者停下了脚步。她仔细寻找了好半天,才发现了外婆的身影。外婆“背着我的书包,那东西似乎把她压得腰都直不起来”,“甚至走得有些气喘”。
长大不过一瞬间,就是这突然的感动让小作者长大,变得懂事,随之发出了“现在我长大了,变成了急脾气,但我要学着小时候外婆牵着我的手那样牵着她”的感慨。这样的情感表达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文章不是无情物。亲情、友情、成长情、师生情、家国情,甚至陌生人之间的温情以及与一草一木的情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努力在生活中、阅读中发现触动你的细节,捉住它,然后用自然流畅的文字再现出来,就会成为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