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组合”让描写更传神
关于自己的写作能力,莫言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长处就是对大自然和动植物的敏感,对生命的丰富的感受,比如我能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发现比人家更加丰富的色彩。”这种不一般的感觉能力,在作品中成就了无数细节描写的精妙组合,它让人物个性更为鲜明,故事情节更为起伏。
在《奇梦》第一自然段中,莫言这样写梦境:
睡梦中我看到院子里的水缸无声无息地碎了,缸里的水汹涌地四处奔流,缸中养着的两只绿毛大螃蟹随水涌出,在潮湿的泥土中爬动,也是在缸中养着的那两条青背鲫鱼在泥巴水中弹跳,一只红色的公鸡奓(zhà)着羽毛,歪着头,啄鲫鱼的眼睛。
这一段梦境中水缸破碎的描写,很能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色彩加动作描写的组合:
绿毛大蟹在泥土中“爬动”,青背鲫鱼在泥巴水中“弹跳”,红色公鸡“奓”着羽毛,“歪”着头。
这样细致而精练的描摹让三种动物的外貌特点和动作特点利落而传神地表达出来,让梦境显得真实而饱满。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奇梦》中一处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组合,当把多种细节描写组合在一起时,会有怎样神奇的魔力:
我看到母亲脸上飞扬着神采,眼睛里饱盈着泪花。我心中也跳跃着欢欣鼓舞的情绪,我终于为母亲平反了冤案,靠了我做梦的奇艺。愿这奇艺永远伴随着我。但我的祖母又如一股黑旋风从屋子里转出来,她用令人难以忍受的嘲讽口吻说:“谁又能保证不是贼偷了藏在这里的呢?”
这一段话中作者描写了三个人物,分别着重用了三种描写方法来体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是哪三种呢?我们具体来看:
母亲“飞扬着神采”“饱盈着泪花”,一组看似矛盾对立的神态描写,细腻而温和地写出了母亲长久以来承受的压力瞬间释放的喜悦,这种“喜极而泣”正是作者对于“母亲”这个角色的情感关照,充溢着满满的善意。“我”心中也“跳跃着欢欣鼓舞”,并且“愿这奇艺永远伴随着我”,这一处心理描写,写出“我”能为母亲平反的喜悦和激动。再看祖母这一句,这一处侧重于语言描写,勾勒出她恼羞成怒后的无理取闹,刻画出尖酸刻薄的欺压者形象。
你瞧,在这一段话中,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把三个人物在“偷饽饽”事件中不同的情绪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也随之树立起来。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要留心观察生活,让各种细节描写相互配合、渗透,只有这样,我们的细节描写才会惟妙惟肖,传神有力。如果想让我们的写作“小宇宙”爆发,关键就在于抓住细节这个最重要的“命门”。
当然,我们也可以调动五种感觉器官,用细致入微的味觉、听觉、嗅觉、触觉、视觉描写,写活人、景、物的形、声、味、质感等要素,用色香味俱全的描写,端出一份细节组合的盛宴。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充分调动了嗅觉、听觉、视觉等感官,集中描写了除夕的热闹。他是这样写的: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亲爱的孩子们,“一滴水可映出太阳的光辉”,细节描写虽然所占的篇幅不大,却能为整篇文章增色不少。我们要学会捕捉细节,描写细节,让不同的细节组合散发独特的韵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