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访友与送别
作者: 吕传彬古诗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古人生活的千姿百态。其中,访友与送别这两个主题,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无尽的韵味。
访友,在古诗中往往充满着期待与欣喜。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是友人真挚的邀请,诗人欣然前往,一路上怀着对相聚的憧憬。青山绿树,鸡黍飘香,田园风光中的友情显得格外纯朴而真挚。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访友不遇的情景,那份寻觅友人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在古诗里,访友是心灵的相逢,是情谊的交流。不论是否相遇,那份牵挂和期待都让人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
送别,是古诗中另一个令人动容的主题。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饱含着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与牵挂,千言万语都化在这一杯酒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滔滔江水似乎流淌着无尽的离愁别绪。在古诗里,送别是离别的哀伤,是对重逢的期许,是对友情的坚信。
下面以三首古诗说一下“访友”和“送别”的韵味:
一、访友
明代高启《寻胡隐君》: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隐君”是指退隐不仕的人。诗题所谓“胡隐君”,应该就是一位姓胡的隐者,是诗人的朋友。有一天,诗人突然想念这位友人,于是划着小船寻友。
这首诗就是诗人对访友过程的描述。“渡水复渡水”句,一个“复”字,诗人巧妙地告诉我们路途遥远。既然是隐居的人,想必是住在远离人寰(huán)的地方。“看花还看花”句,一个“还”字,告诉我们此时序属三春,繁花夹岸,美不胜收。
欣赏如此美景,足以令人忘却了旅途的劳顿。于是在这春风吹拂的江上,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友人家。
全诗平铺直述,不说花美,不言景胜,只一句“不觉到君家”,其实就已经说明了友情的深厚。
二、送友
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在湖北安陆住了一阵子,就在这个时期结识了孟浩然。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托人带信给孟浩然,约在黄鹤楼会面。会面后,孟浩然要乘船东下扬州(广陵就是扬州),李白前来送行,写了这首送别诗。
送别原本就是一件悲伤的事,更何况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时容易见时难,别后重逢就成了不可预期的事。前两句叙事,朋友辞别了黄鹤楼,要在三月时搭船去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扬州。清人孙洙大赞“烟花三月”四字,认为是“千古丽句”。后两句写景,朋友所搭的帆船远远隐没在碧空之中,李白的眼前只剩下长江延伸向无尽的远处,彷彿流往天际一般。
朋友走了,送别的人仍然舍不得离去。虽然整首诗并没有提到“情”字,但这份送别的深情是不可斗量的。
三、别友
唐代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汪伦虽久仰李白,两人却素不相识。唐天宝十四年,汪伦闻悉李白辞官后,主动致函,邀请李白前来泾县一游。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被说动了,应邀前往,却不见“十里桃花”与“万家酒店”。问起此事,汪伦笑答:“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之后哈哈大笑,盘桓(huán)数日后乘船离去。船刚开出,李白突然听到有人踏歌而来,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有名的送别诗相赠。
古诗里的访友与送别,让我们看到了古人重情重义的一面。他们用简练而深刻的文字,抒发着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在交通不便、通讯困难的古代,每一次访友的机会都显得格外珍贵,每一次送别都可能是长久的分离。然而,正是这种难得与不舍,让友情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珍贵,让离别的痛苦化作了重逢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