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孩子的写作半径

作者: 董尚元

归元禅寺的院墙上有一副对联:“阅历知书味,艰难识世情。”这句话对于写作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它告诉我们不仅要丰富孩子的见识,增加孩子的阅历,还应引导孩子去感知世间的美好与不易,学会与周遭的人和物共情。

言传身教,作文有“料”

很多同学在写作路上碰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不知道写什么。一般来说,看到作文题,孩子都会在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圈里搜寻写作素材。若要想文章与众不同,就必须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悟。

文章开篇先写妈妈与悦宁分享“龙泉印泥”的特色,并给悦宁介绍了家中的“非遗”收藏品——团扇、青花瓷、布老虎、风筝等等。妈妈的“非遗”爱好影响了小作者,在她的陪伴下,悦宁先成功制作了掐丝珐琅的杯垫,又做了玻璃银光刻、团扇、风筝等“非遗”物品。这些体验,让悦宁对“非遗”的兴趣越来越浓,也成了一个“非遗控”。

新颖别致的选材让这篇文章脱颖而出,也再次告诉我们课堂和书本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让孩子学习新技能、尝试新爱好、接触新鲜事物,扩大孩子的生活半径,作文才能有“料”。

真诚陪伴,心中有“爱”

写作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大引擎(qíng)。以写作的方式记录生活、感悟生活,不仅可以拓展写作的外延和思考的边界,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在体验“非遗”的过程中,悦宁不仅学会了制作步骤和技法,还发现了动作要领,懂得了细心和耐心的重要,进而爱上了“非遗”。

文章重点写了掐丝这道工序。悦宁的描写非常传神:“金丝是‘淘气鬼’,总是躺在画上不愿意起来,我的手像提了千斤的沙包,完全使不上力气。”悦宁急得“手心直冒汗,汗珠不争气地往下滚”。真切的体验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非遗”制作的不容易。

悦宁爱上“非遗”,完全是因为妈妈的影响和引导。她除了带悦宁制作“非遗”作品外,旅游时,还会陪着悦宁了解当地有特色的“非遗”物件,听“非遗”继承人的故事。正是这些经历,让悦宁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和价值,让她也成了“非遗控”,爱上了“非遗”。

其实,“控”的背后是爱。“非遗控”妈妈引领悦宁成为“非遗控”,让我们感受到了妈妈对女儿的爱。

呵护童心,语言有“趣”

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语言充满童趣,引人入胜。当妈妈拿着手机发出惊叹的时候,悦宁不写自己的好奇,而是写“天空中的云都‘跑’了过来,太阳也不禁伸长脖子,它们都想一探究竟”。

当妈妈说做个简单的“非遗”作品,悦宁又一次童心萌发,不仅疑惑是真简单还是假简单,而且表情也满是童真:“我的嘴巴张成了一个‘O’形,眉头一皱,脑子里全是问号。”

悦宁还把金丝比喻成淘气鬼,把自己做好的“非遗”物品叫做“宝贝”,和这个说说话,和那个聊聊天……这些充满童趣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小作者未泯的童心。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妙手的背后,离不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反过来,如果你爱上了阅读和写作,它们会撑大你的世界,点亮你的生活。

上一篇: 非遗控
下一篇: 神奇的科技之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