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称

精彩片段一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汇集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蚯蚓,一只蜜蜂,一只大狗、一头大牛,乃至于大象、鲸鱼,看得见,摸得着。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粒一粒,又短又细又寒酸。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作“菌儿”。为“儿”的原因,是因为小。

至于“菌”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熏人,也无从查考。

老师串讲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以“菌儿”的口吻介绍其名称的由来。菌可以看成“菌儿”的姓氏,它用“儿”自称,突出自己的微小。“菌儿”的自述非常口语化,贴近生活。比如“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作‘菌儿’”等句子,让读者仿佛一边读一边看到了小小的“菌儿”正在手舞足蹈地介绍自己,极具画面感。作者把科学知识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动作、语言,可以拉近书与读者的距离。阅读时,我们可以用上“情景模拟法”,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细菌,和它一起历险。比如,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000倍”的“菌儿”,这样读书就更有趣味了。

阅读笔记

将物拟人化,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是一种不错的写作方法。写喜欢的动物、植物时,可以试着运用这种方式,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哟。

上一篇: 《灰尘的旅行》
下一篇: 细菌的大菜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