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进阶之写出精彩的结尾

作者: 宋锦海

沙龙现场1    点明中心明理法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细细地体味,说说自己的理解。”一上课,宋老师就出示《爬天都峰》的结尾——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一句话结尾,好短啊。”张超抢着说。

“短是短,但是很有力量。”菲菲的理解能力一向很强,“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锦燕“嗖”地站起来:“这是借爸爸的口,告诉我们课文要讲的道理——要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还有补充吗?”宋老师环视一周,没有同学回应,继续投影——

结尾时把自己得到的收获或启示、明白的道理写出来,点明中心,这叫明理法。

“大家理解这种方法吗?”宋老师追问。同学们有的点头,有的一脸疑问。

“下面我们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改一改课文《麻雀》的结尾,认真感悟一下。”宋老师抛出了随堂小练笔。

同学们拿起笔,不时交流一番。过了一会儿,同学们陆续举起手。

菲菲的思维最活跃:“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因为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让我不得不这样做。”

“老麻雀的勇敢让我震惊,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小颖紧接着读了自己修改的结尾。

海晴深情地读:“这是一只勇敢的老麻雀,更是伟大的妈妈,我不得不唤回我的猎狗。”

“改得很棒!‘明理法’结尾一般适用于叙事类作文,通过叙述事情,在结尾时把启示、道理写出来,点明文章中心。”宋老师总结道。

沙龙现场2    画龙点睛引用法

“写好结尾有多种方法,比如明理法、直接结尾法、呼应法、疑问法等,恰当即可。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种比较容易掌握,又能‘点亮’自己的作文,吸引读者目光的结尾方法,那就是——”宋老师指着大屏幕上的几个大字说。

“引用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读。

“就是引用别人的话呗。”小颖脱口而出。

“不完全是。课文《陀螺》中,‘这真应了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运用引用法结尾。主要是指引用名言警句或者诗词名句来结尾。”海晴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懂了。”菲菲顿了一下,“我改了《观潮》的结尾,看看堤下,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真是应了那句诗:‘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菲菲引用刘禹锡的诗句,写出钱塘江大潮又快又高的特点。”海晴话锋一转,“我运用这个方法改了课文《爬天都峰》的结尾:老爷爷,我应该谢谢您!是您让我明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理。”

小婷拿着自己的作文本,一边勾画,一边读:“我引用名言修改了我的作文《照片里的温暖》的结尾:‘母爱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炜炜甩了甩自己的头发,自信地说:“我的作文《信不信由你》的结尾是这样的:俗话说‘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虚’,反正事情就是这样,信不信由你。”

“好一个‘信不信由你’!我给同学们讲解作文结尾的方法,都是大有用处的,信不信由你。”听着宋老师幽默的话语,同学们笑了。

“有的同学认为‘引用法’很容易,随便写一句诗或名言警句结尾就可以了,是这样吗?”宋老师追问。

“肯定不是啦!”同学们齐声回答。

沙龙现场3    表情达意抒情法

“既然大家都这样说,下面我们读菲菲的作文《家庭风波》,帮她补充一下结尾吧。”宋老师点击电脑,大屏幕上出现一篇作文——

家庭风波

“菲菲,吃完饭你去休息一下。”妈妈温柔地对我说。我点了点头。

“菲菲爸,你把地拖一下吧,我去洗碗。”妈妈拦住了爸爸。

爸爸正往门口走,看样子是要去打球。他不以为然地说:“哎呀,你拖吧,我和朋友约好周末打球。菲菲也可以拖啊。”妈妈顿时火冒三丈:“让孩子拖地?她刚刚完成了那么多作业,一会儿还要读书,你想累坏她吗?”妈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吓得我赶紧放下碗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辩,一场硝烟滚滚而来。

我一甩头,跑回房间,“砰”的关门声把我的心也震痛了。

空气好像凝固了,光线变得暗淡。我默默地祈祷,和谐的氛围快点回来吧!我以后会帮妈妈做更多的家务,也会更努力地读书。爸爸妈妈,你们不要吵了!不知过了多久,外面一点动静都没有。我悄悄地拉开门,不见人影。

我来到厨房,看到爸爸正在做南瓜羹,这是妈妈最爱吃的。我静静地站在旁边,看着爸爸手忙脚乱地做。做好后,爸爸不好意思地让我帮忙端给妈妈。妈妈在卧室坐着,平静地接过我端来的南瓜羹,边吹气边往嘴里送。

“菲菲的《家庭风波》把事情写得很具体,人物的表现也描绘得很生动,但是她在原文中用‘就这样,一场家庭风波结束了’作为结尾,有点平淡。现在请同学们帮她写一个精彩的结尾吧。”宋老师引导同学们认真思考。

一阵沉默后,锦燕站起来了:“哎哟,这么快就和好了,还真是‘床头吵架床尾和’。”教室里顿时响起阵阵笑声。

“锦燕引用俗语,既营造出风波过后的和谐氛围,也展现出‘我’内心的轻松。”宋老师给出表扬。

天若颇有感慨地说:“窗外,乌云散去,太阳公公绽开灿烂的笑脸。哈哈,又是风和日丽的一天。”

“天若借用环境描写,表现出此刻‘我’内心的愉悦。这就是抒情法结尾,以环境或景物描写结尾,抒发或伤感、或愉悦的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宋老师走下讲台,边走边说,“所以同学们,结尾没有最好的,只要能切合主旨、呼应主题就是恰当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