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成语去旅行阳关大道
情景小剧场
佳佳:一诺,你在看什么书?
一诺:《昆虫记》。
家迪:我看过这本书,作者法布尔是个昆虫迷。
一诺:是的,跟着他,我了解了不少有关昆虫的知识。
老师:你们在聊什么?
家迪:老师,我们在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
一诺:阅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老师:书籍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阳关大道。
佳佳:阳关大道是什么啊?
家迪:充满阳光的道路呗。
老师:意思已经很接近了。
佳佳:您给我们讲讲吧!
老师:好,这一期,我们讲讲“阳关大道”。
阳关大道
成语释义:原义指交通便利的大道,后引申为光明的大道,表示有好的出路。
成语造句:他是先行者,为后人指明了一条阳关大道。
第一站
阳关大道何以喻为光明的大道
“阳关”是甘肃敦煌的一个关隘,走西域的必经之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那原本是地名的阳关大道何以喻为光明大道?
一、收复河西走廊
早在西汉开国时期,强大的北方匈奴经常活跃于边境,严重影响边境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欲联合西域诸国共击匈奴。另外,由卫青发动的漠南之战,一举将匈奴打得丢盔弃甲,特别是霍去病发动的河西之战,不仅斩杀匈奴主力,还封狼居胥。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河西走廊得以全面收复。
汉武帝下旨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及玉门关、阳关“两关”。从此,通往西域的道路正式打开。
二、古丝绸之路
汉武帝派张骞率外交使团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进行商贸往来。往来之路,就是有名的古丝绸之路。
出产汗血宝马的大宛国,打算以之交换西汉的丝绸。汉武帝大悦,即令贰师将军李广利办差。
一年后,李广利不负使命,不仅带回了汗血宝马,还带回了和阗的玉石。汉武帝十分满意,就在朝堂上隆重接待李广利,问他:“爱卿此去西域,是怎样的走法?”
李广利回答:“臣去西域,走的是阳关,沿着日落的方向而下,承皇上恩泽庇护,顺利完成贸易往来后,就从玉门关返回京城。”
汉武帝听了非常高兴,即脱口道:“原来爱卿这趟办差,走的是阳关大道呀!”
阳关大道由此家喻户晓,成了光明大道的象征。
第二站
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曾写过一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正是元二出使西域的龟兹国,好友王维将他送到阳关,饯行时即兴创作的。意思是元二西出阳关后,没有故人相伴,得自己在异乡努力打拼了。
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呢?
那是因为当时出了关口往西,就不再是汉人的地盘,听到的也不是汉语。
在唐朝,我们所熟知的唐僧玄奘,从印度回国之际,走的就是阳关这条道。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更有多少将士官兵,在此抛头颅洒热血,戍守征战。
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掌控,吐蕃占据河西走廊。到了北宋时,这里又成了西夏的势力范围,丝绸之路也中断,阳关不再受重视,就慢慢废弃了。
晚唐名将高骈的《赠歌者二首》:“便从席上风沙起,直到阳关水尽头。”
玉门关与阳关的衰败,主要还是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就拿西土沟来说,平日上游是干涸的,唯有下游因泉水汇拢而成一条溪流,这是常态。可是一旦山洪暴发,洪水喷泄而下,两边沟岸就会塌落,结果是拓宽了河床,泥沙则顺流而下,就在下游沉积。随后又得西北风的吹扬搬运,最终形成条条沙垄。
玉门关和阳关,就是这样渐渐被水毁沙埋。西夏和后来的蒙元,都没有修复玉门关和阳关,坐视关城在风沙中湮灭。
两宋时期,疆域往西不过黄河,连河西走廊都入了西夏,哪里还能掌控玉门关和阳关?宋朝诗人吟诵阳关,表面上是抒情写景,其实心中无限惆怅:那可是咱汉唐祖宗的地界啊!
苏轼的《阳关曲》:“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李清照的《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柳永的《少年游》:“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辛弃疾的《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陆游的《鹧鸪天(葭萌驿作·七之二)》:“惯眠古驿常安枕,熟听阳关不惨颜。”
明朝再次将河西走廊纳入掌控,在嘉峪关以西设置七个卫所(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将势力范围西扩至哈密一线。不过关西七卫属于羁縻性质,真正的核心防线收缩到嘉峪关一带,阳关不再是关注的重点。清朝时疆域推到了巴尔喀什湖,完全掌控西域,敦煌无战事,自然没有必要重建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