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重视水下考古

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漫长的海岸线,有着蜿蜒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我国先民开发、利用江河湖海的历史悠久,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上丝绸之路闻名于世,遗留下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价值极高的水下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脉动、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实物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生动体现。如何认识、保护和利用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摆在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面前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也是我国水下考古发展的第36个年头。一艘艘古沉船沉封在海底,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记忆,倾听着世界的繁荣变迁。

从1987年的“南海Ⅰ号”,到近年来的“长江口二号”“南海西北陆坡一号”等,一艘艘古沉船的考古发掘触摸了沉封海底的历史,将海上丝绸之路有关文化、贸易、造船、航海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带给大众,而且用一件件文物帮助考古学家准确还原古代航路的贸易情况、货物装载情况等,为考古学家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有利条件。更是在文化交流等层面促进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