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提高班之 角色移情对话,体悟思想感情
作者: 苏秋仪沙龙现场1 回顾《草房子》片段
苏老师刚踏进教室,手中的书本还未放下,脸上便绽放出一抹温和的笑容,轻声问道:“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草房子》这本书吗?”
“看过!”“当然看过啦!”同学们纷纷点头回应,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
苏老师走到讲桌前,轻轻将书放下,接着轻咳两声,目光环顾四周,示意大家安静。待教室渐渐安静下来,她才缓缓开口:“《草房子》被翻拍成了电影,现在老师来播放电影里的经典片段。”
片段中,杜小康的眼眶微微泛红,嘴唇抿得紧紧的,他望着桑桑,眼神中带着一丝委屈与不舍:“桑桑,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老跟我过不去。不过以后我会想你们,也会想我们的油麻地小学。”他一边说,一边用袖口擦拭眼角溢出的泪水,然后转过身准备离开。
桑桑见状,眼神中满是惊愕与急切,他急忙迈开双腿追了上去,问道:“怎么?你要走了?”
杜小康被桑桑拽得停下了脚步,他微微垂下头,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眼中闪烁着泪光:“我可能再也读不了书了!桑桑,你要替我好好读!”
沙龙现场2 分角色饰演
苏老师轻步走到梓萱身旁,温柔地拍拍她的肩膀,轻声询问:“看了这个片段,大家心里有什么感触?”
雨桐率先举手:“老师,我觉得杜小康太可怜了,他那么渴望读书,却没办法继续上学。”
梓萱缓缓起身,声音略带低沉:“老师,桑桑和杜小康之间的友情,真的很让人感动。”
苏老师再次拍拍梓萱的肩膀,示意她坐下,说道:“我们来做一个角色移情练习。假设你就是杜小康,面对可能再也无法读书的现实,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同学们陷入沉思。片刻后,思远缓缓开口:“如果我是杜小康,我会羡慕那些还能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同学,也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
苏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很棒!那如果你们是桑桑,又会对杜小康的离开做出哪些回应呢?现在,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分角色展示你们的对话。”
小组展示中……
苏老师看向大家,拍手示意,待同学们的目光都聚焦过来,问道:“同学们,通过扮演剧中人物来体悟他们内心情感的方式,就叫角色移情对话,它能帮我们打破文字与画面的隔阂,真正走进人物的灵魂深处。”
沙龙现场3 感受古人的离情别绪
苏老师走上讲台,打开PPT,上面写了一行字——“古人的情感表达”。她指了指屏幕问道:“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文人墨客们又是如何用文字来表达离别之愁的呢?”
“四年级学过《别董大》,高适在表达离别之情时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抒发了离别的伤感与惆怅。后两句,表达出对友人的宽慰与激励。”小付眼睛一转,立马有了答案。
苏老师看向小付:“厉害。同学们,要想真正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切体悟他们的情感,有个特别的‘法宝’。”
芸芸抢先回答:“角色移情对话!”
“哈哈。芸芸一下就抓住了关键!没错,就是角色移情对话。现在,让我们运用这个‘法宝’,大胆想象高适会说些什么话来慰藉即将远行的友人。拿起笔,把这场跨越时空的离别对话,用文字生动呈现出来吧。”苏老师说道。
二十分钟后,小付同学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练笔:
高适伸手拍拍董大的肩膀,关切地说:“董大哥,你即将要去很远的地方。别担心路上遇不到懂你的人,你这么优秀,一定会遇到知己的!”
董大叹了口气说:“我这一走,山高,水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相见。”
高适看着远方,说:“等你有了成就,咱们一定会有机会相见!”
董大向高适作揖,用力地点点头说:“那我们后会有期!”说罢,董大挥舞马鞭,扬尘而去……
“小付,能说说你此刻内心的感受吗?”苏老师看向小付。
小付认真思考后回答:“苏老师,我觉得高适和董大的友情很珍贵。高适一直鼓励董大,给了他勇气。董大虽不舍,但对未来相聚充满期待。因此通过这次对话,我真切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那种既难过又期待的心情。”
苏老师点点头,看向其他同学:“还有哪位同学说说,在角色移情对话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只是代入角色就可以吗?”
雨桐边摇头边起立,看向苏老师:“在角色移情对话中,我们还需要深入理解角色背景。比如详细了解角色的过往经历、成长环境等,这些因素会塑造角色的性格与形象。以《草房子》中的杜小康为例,了解他家从富裕到衰落的过程,能更好理解他面对失学时的不甘与无奈。”
苏老师吃惊地点点头:“说得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芸芸慢慢站起来,声音有些低:“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
苏老师竖起耳朵,鼓励道:“很好,继续说。”
芸芸挺直背,大声说道:“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是开朗乐观还是敏感内向,不同性格在相同情境中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
“特别好!掌声送给两位同学!”苏老师率先鼓起掌来,“我们在分角色感受人物时,尽可能还原角色所处的场景,包括环境氛围、时间地点等,细节越丰富,越能让自己融入其中,感受角色的情感。就像在体会高适与友人的离情别绪时,想象当时的荒寒景色、萧瑟秋风,能更好地理解那份惆怅。”
苏老师总结道:“同学们,通过角色体悟思想感情,要注意在对话时,认真倾听对方的表达,留意语言内容、语气、语速等,从中捕捉情感线索,理解对方的情感诉求,做出合适回应,让双方都能更深入地体悟角色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