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不是一首简单的儿歌
你听过儿歌《马兰开花二十一》和《小燕子》吗?你是否知道它们的故事呢?
热点引读
“玉盘玉盘心头光,月光月光亮汪汪,玉盘玉盘,那孩子正抬头凝望,请仙鹤来访直驾九天上”。这是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歌曲《玉盘》的歌词,近日,《玉盘》在社交媒体上再次爆火,“二次创作”的小视频为这首儿歌增添了更为磅礡的力量。
热点事件
《马兰开花二十一》,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自诞生便火遍大江南北,时至今日仍热度不减。但你知道吗?它与我国的原子弹事业息息相关,参试人员为庆祝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将密语编进这首童谣,唱遍大江南北。
《小燕子》创作于1956年。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儿歌,是以“齐心协力建包钢”为背景的老电影《护士日记》中的插曲。
这首歌唱出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建设时代的真实样貌,也鼓励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只包头的小燕子,飞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带来了幸福、美好与希望。
热点延伸
《玉盘》中的科学密码
歌词中反复叩问的“玉盘”,实为古人观测月相的智慧结晶。月球表面反射率仅为7%,却能成为夜空中最明亮的天体,这恰合“白白送银光”的奇妙反差。月相“有时瘦来有时胖”的直观描述,暗含朔望月29.53天的周期规律。“招摇有时藏”指向“月食”的动态过程。
“请仙鹤来访直驾九天上”的歌词,串联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经典传说。舞美设计中,背景是还原了敦煌莫高窟第35窟的唐代“人字披”星空图,壁画中驾鹤飞升的仙人,与当代航天员出舱画面形成蒙太奇①叠映。当歌词唱到“大圣取经何时还”,舞台背景闪现FAST天眼接收到的脉冲星信号波纹,暗示着现代“取经人”正在宇宙深空探寻新答案。
高潮段落中,小演员托举的玉盘渐变为环形山清晰可见的月球模型,表面投影出“嫦娥六号”传回的艾特肯盆地影像。这印证了歌词“越过天上万重山”的航天意象,也暗合《灵宪》中“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认知。
①蒙太奇:指影视作品将前期拍摄的许多镜头按照既定的构思组接起来。
写作素材
儿歌包裹着星辰力量
歌曲《玉盘》带着古老、庄重且神秘的音调,从大凉山妞妞合唱团孩子们的口中吟唱出来,鼓点坚实,声调清脆,夹杂着大山深处的独特气质,极富力量又格外细腻。
写作角度一:文化传承
《玉盘》歌词中,“嫦娥”“大圣”“天宫”等充满神话色彩的意象,将我们带回到中华民族对月亮最初的想象之中。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苏轼笔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浪漫情思,月亮一直是中华民族心中的寄托,承载着我们对浩瀚宇宙的向往与敬畏。这是一种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在传承的过程中,每一代人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老一辈人将传统文化的火种传递给我们,而我们则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点,使传统文化有了创新与发展。这种代际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文化传承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
写作角度二:民族精神
《玉盘》在春晚舞台上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首歌曲的成功,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文化创造力,让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更加坚定地守护自己的文化根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玉盘》中所蕴含的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童谣《玉盘》,用一首歌曲的时间,讲述了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它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时代的使命。让我们继续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