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精选》
作者: 臧安民
【阅读导航】
朱自清,民国时期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作品以自身深厚的情感、细腻的观察和清新的语言风格而著称。如在《朱自清散文精选》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包括《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感动了无数读者。
【阅读前】
一片池塘,开满了娇艳、优雅的荷花,美得像一幅油画。到了晚间,在清冽的月光下,又会是怎样惹人喜欢的景象呢?假如是你看到这月下的荷塘,会怎样进行描写?我们一起来欣赏作家笔下的荷塘月色吧!
【精彩片段一】
《荷塘月色》(节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老师串讲
选段一,是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一个片段,作者用细腻的文字,描写了月下荷塘幽静的安宁之美。
大家看一处荷塘,最先看到的一定是荷塘的形状和硕大的荷叶。作者巧用比喻,将“出水很高”的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展现了荷叶的形态美,兼具动态与美感;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从不同角度描绘荷花的色泽、光亮与清新姿态。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堪称神来之笔,以“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喻“缕缕清香”,以听觉写嗅觉,让无形的香气变得具体可感,营造出清幽朦胧的氛围。
选段先写荷塘整体,目光由远及近,从田田的叶子聚焦到点缀其中的白花;又由上至下,从荷叶到花再到叶子底下的流水。在描写叶子和花时,还融入动态描写,微风拂过,叶子与花的颤动、形成的波痕,动静结合,赋予画面生命力。
遣词造句极具匠心,“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等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还细腻地描绘出景物的形态与质感,使描绘对象更加形象可感。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使用叠词,这样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强化了景物的特点。
阅读笔记
请你找出选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摘抄下来。和同学交流它们的作用。
【精彩片段二】
《春》(节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老师串讲
选段二,选自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用简短的文字,生动传神地描写了春天来临时,处处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充满诗意与生命力。
“偷偷地”“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草在不知不觉中破土而出的动态,展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春天悄然来临的特点。“赶趟儿”同样运用拟人,赋予桃树、杏树、梨树等人的行为,写出它们竞相开花的热闹景象,尽显春天的生机勃勃。
作者从视觉角度描写小草的“嫩”和“绿”,展现春天的色彩;从听觉角度写“蜜蜂嗡嗡地闹着”,展现出春天的活力;从触觉角度感受“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还从味觉角度写“花里带着甜味儿”,全方位地展现春天的美好。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进行描写,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感官信息,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
阅读笔记
【阅读后】
同学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把眼前观察到的景物,加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让文字形成画面感,把景物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可以学习《春》的写法,运用修辞,试着描写初夏的景物。
读完选段,请你和小伙伴们说一说,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有哪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