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古代中国“智”造

了不起的古代中国“智”造0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漫漫的历史长河,留下了很多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文物。它们被收藏在各大博物馆里,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一些文物还蕴藏着有趣的“数理化”知识。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去听听这些文物的精彩“讲述”吧。

故宫博物院——“金瓯永固”杯

知识点:金的稳定性

我叫金瓯永固杯,来自清代,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使用八成纯金打造而成。作为乾隆皇帝的专用酒杯,工匠们将我装饰得颇为华贵,我身体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镶嵌珠宝。

“金瓯”有国土、疆土之义,而金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抗氧化能力,相比其他材质,可以长久保存,不损坏、不变色。“金瓯永固”四个字和金材质的组合颇有深意,寄托了乾隆皇帝希望江山永固的愿望。

如今我就在故宫博物院,欢迎你的到来。

(参考资料、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冰鉴

知识点:融化吸热

我叫青铜冰鉴,出生在战国时期。1978年,我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是一个“大家伙”。

我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能在炎炎夏日,让古人随时畅饮冰镇美酒。这得益于我非同寻常的结构。我的身体由外层的铜方鉴和内层的铜尊缶两件器物组成。到了夏天,人们将美酒倒入尊缶,在鉴、缶之间放置冰块,冰块在融化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的热量,稍等片刻,缶中的美酒就变凉啦!

(参考资料、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上海博物馆——“见日之光”镜

知识点:微观曲率、铸造应力

我是“见日之光”镜,一面西汉时期的青铜镜,直径虽只有7.4厘米,却载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铭文,寓意深远。不同于一般的青铜镜,我会变“光影魔术”,镜面不仅能映照人影,更能在平行光的照射下,反射投出与镜背的文字和纹饰相同的影像。

原来,在铸造阶段迅速冷却时,由于我背后纹饰的凹凸,形成了薄厚不均的镜体,收缩有快有慢,便产生了铸造应力,后期镜面研磨抛光,薄至一定程度时,表面就形成了不同的微观曲率。正是这些微妙的差异,使得平行光线在照射我时,经过反射形成明暗相间的花纹,将背面的图案映射出来。

(参考资料、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陕西历史博物馆——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知识点:力矩平衡

我是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直径4.6厘米,链长7.85厘米,由金银制成,盛放香料后,主要用来熏衣物和寝具,还具有杀虫的作用,在唐代风靡一时。我顶部有环链和挂钩,可以挂在车仗帷幔上或贴身佩戴。

我由银质外壳、双层机环以及金盂组成,外壳、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相接,可以自由转动,在重力作用下保持重心向下,与地面呈平行状态。无论怎样转动,香料都不会溢出,可以一直保持稳定,达到“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的效果。可以说,这是力矩平衡原理的早期应用。

(参考资料、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

南京博物院——错银铜牛灯

知识点:环保

我叫错银铜牛灯,是一件东汉时期的铜制灯具。我通高46.2厘米,身长36.4厘米,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环保灯”。

过去,人们常常使用动物油脂作为点灯的燃料,然而油脂燃烧时会产生浓烟,污染室内空气。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被设计成了由灯座、灯罩和烟管三部分组成的精巧结构。

使用我时,人们将油脂置于灯盘之上点燃。油脂燃烧产生的烟尘会因为高温而变得轻盈,自然上升。这时,我身上的灯罩就像一个守护者,合上后会引导着烟尘通过精巧的导烟管,导入我盛有清水的腹部。烟尘与水接触后,便被部分溶解吸收,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资料、图片来源:南京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河南博物院——酱釉黑彩虎形枕

知识点:陶瓷导热度低

我叫酱釉黑彩虎形枕,是一件金代陶枕,宽15厘米,长40厘米,高11厘米,是一只匍匐在地、缩颈抬头、小圆耳、大粗眉的萌萌老虎造型。在古代,虎的形象有趋吉避凶的寓意。看我的样子,是不是还挺可爱的?

在古代,养生讲究“头凉脚温”,而我的枕面覆了一层釉,可以让头部保持相对低温,夏天枕于其上,更是冰凉舒爽。这是利用陶瓷导热度相对较低的原理实现的,陶瓷具有较低的热损失率,变凉慢,变热也慢。

(参考资料、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官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