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件文物讲述“万里归途”

56件文物讲述“万里归途”0

热点素材

2024年11月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意大利查获并返还的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正式回归祖国的怀抱。据专家介绍,该批文物艺术品主要为中国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区的出土文物,大部分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直接物质数据。

(选自“央视一套”公众号2024年11月24日,有改动)

热点延伸

回归文物中藏着珍贵历史信息

此次回归的56件文物中,有8件文物进行了现场展示。这些文物无论是保存状况还是自身价值,都极具代表性。那么,一件件文物里到底藏着哪些历史信息?专家为我们揭开谜底。

1924年,马家窑文化彩陶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被发现,惊艳世人。有学者如此赞叹:这是史前的“中国画”。

这件陶色略淡的彩陶名为“内外彩水波纹彩陶盆”,被定义为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出土数量较少,完整器更为少见。因此,这件彩陶盆十分珍贵。纯黑彩绘纹饰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一大特征。这件彩陶盆以黑彩在器物内壁饰以水波纹和平行线纹,同时在器物外表饰水波纹,整体把流水的动态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旋涡方格网纹双耳彩陶壶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距今约4500年。红黑色复彩是采用矿物颜料在陶坯表面绘制图案后入窑烧制而成,色泽鲜艳,不易褪色,形成三色交织的斑斓画面。

平行锯齿纹双耳彩陶壶

同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平行锯齿纹双耳彩陶壶,腹部用三组红黑相间的多道平行条纹和锯齿纹组成一幅完整图案。以黑红彩相间的锯齿纹组成葫芦、蛙、菱格、平行线等纹样,是半山类型纹式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型陶器的重要标志。

四大圈三圆网纹双耳彩陶罐和折带人形纹高低耳彩陶壶,都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距今约4200年。

彩陶壶口沿内绘有一圈宽带纹,颈部饰红彩,腹部饰红黑彩三角折带纹,填人形纹。此彩陶壶的器型较为少见,颇为珍贵。

热点提问

如何让更多文物“回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表示:因为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我们有大量的文物非法流失,而且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整个流失跨越的时间阶段很长,从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当代。我们的文物流失出境的方式也很多,包括战争劫掠、非法盗掘、走私等等。对于当代发现非法流失的文物,我们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方式就是通过法律途径追索,包括展开双边执法合作、通过外交谈判来追索。依据国际法和国内法依法展开追索,是目前最为有效,同时也是成本最小的一种追索方式,也是今后中国实现文物“回家”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的文物追索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就。2019年,国家文物局还专门成立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截至目前,中国已与秘鲁、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美国、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盗窃、盗掘及非法出境的政府间合作框架,截至2024年11月,已实现48批次2113件(组)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此次“回家”的56件文物,大部分属于马家窑文化。距今约有5000年之久,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时间段。

(选自“央视一套”公众号2024年11月24日,有改动)

热点关键词

友好交往

互尊互信

2024年11月8日,56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本次返还是2019年3月意大利返还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后,中意双方在两国政府关于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双边协定框架下开展的又一次成功合作。友好交往、互尊互信,中意两国以文物为桥梁和纽带,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百年、千年为计,在历史的积淀中携手前行。

(选自“甘肃省博物馆”公众号2024年11月17日,有改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