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手炉 一段历史

文物起源

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据专家考证,手炉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而来的。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为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

文物引读

宁夏博物馆收藏着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毛泽民使用过的铜手炉,它见证了发生在革命老区盐池的一段历史。

毛泽民使用过的铜手炉

文物故事

盐池县是宁夏唯一经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时期的革命老区,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6年6月21日,西征红军第十五军团七十八师解放了盐池。由于盐池刚解放,再加上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百姓一时不了解共产党的政策,许多工匠、商贩停工停商,商铺关门,城里的商品卖不出去,外面的东西进不来,经济十分萧条。

1936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驻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带领工矿科长高登榜、会计科长钱希均等人,赶到盐池,帮助恢复和发展生产,指导开展经济工作。一连几个月,他每天骑着马到各区、乡考察指导工作。看到他这样辛苦,盐池县委的同志专门送给他一只铜手炉,里面装着一点就着的碴子煤。

1936年12月,毛泽民离开盐池回到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前,将铜手炉送还给盐池县委。宁夏博物馆成立后,原回汉支队政委梁大均将铜手炉捐赠给了宁夏博物馆。2000年被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革命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一级红色文物。

(选自“学习强国”平台,有改动)

上一篇:
下一篇: 借助梗概读名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