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 曹雪柏【阅读导航】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故事记述了主人公汤姆·索亚因反对死板严格、枯燥乏味的生活,离开家去冒险的故事。小说详细刻画了主人公汤姆·索亚和他的伙伴们冒险的过程,展现出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特别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细致,充分表现出孩子的性格特点。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为一部儿童成长史,受到无数读者们的喜爱,小说从1930年至今陆续被改编为电影、动画,在荧幕上大放异彩。
【阅读前】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是世界上最经典的历险故事→与《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并称“密西西比河三部曲”
根据名著信息,设想你心中的“探险”场景。
【精彩片段一】
刷篱笆事件
汤姆提着一桶石灰水,拿着一把长柄刷子,站在三十码长的木栅栏前,一脸的无奈与沮丧。他叹了口气,开始无精打采地刷着。这时,吉姆蹦蹦跳跳地从大门外进来,正准备去打水。汤姆眼睛一亮,计上心来。汤姆假装津津有味地刷着,还不时哼起小曲。吉姆好奇地问:“汤姆,刷篱笆好玩吗?”汤姆头也不回,满不在乎地说:“这可不是谁都能刷的,波莉姨妈只信任我。这活儿可带劲了,比玩游戏还有趣。”吉姆心动了,提出用自己的弹珠换刷篱笆的机会。汤姆却故作矜持,摇摇头。不一会儿,其他小伙伴也围了过来。本·罗杰斯走在最前面,他看着汤姆,眼里满是羡慕。汤姆越发得意,吹嘘刷篱笆能体验到独一无二的乐趣,还说这是一种荣耀。本·罗杰斯经不住诱惑,用一个苹果和汤姆交换,随后其他小伙伴也纷纷拿出自己的宝贝,只为能刷上几下篱笆。
老师串讲
在“刷篱笆事件”这一精彩片段中,汤姆的表现转换让人印象深刻。当被波莉姨妈罚刷篱笆时,他虽然开始也愁眉苦脸,但转而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深知小伙伴们的心理,故意装作刷篱笆是极为有趣且难得的体验,引起同伴强烈的好奇心。“哼起小曲”“满不在乎”“摇摇头”通过神态和动作把汤姆的内心呈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一系列动作引得同伴纷纷心动,平常不愿意做的劳动,此时大家却争先恐后地想得到这个机会。汤姆把刷篱笆的工作在同伴面前呈现得轻松、自如、有趣,路过的孩子都眼红了,情愿把心爱的东西交给他,以换取一次刷篱笆的机会。选段通过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出汤姆机智好动、调皮捣蛋、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语言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特点。比如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及人物所处环境等。
【精彩片段二】
百无聊赖的教堂
在祈祷做到半中间的时候,有一只苍蝇落在他前面的座椅靠背上,它不慌不忙地搓着腿,伸出胳膊抱住头,用劲地擦着脑袋,它的头几乎好像要和身子分家似的,脖子细的像根线,露出来看得清清楚楚。它又用后腿拨弄翅膀,把翅膀向身上拉平,好像翅膀是它礼服的后摆;它不紧不慢,自在逍遥地老在那儿做着一全套梳妆打扮的动作,似乎很清楚自己是绝对安全的。这只苍蝇的逍遥劲让汤姆心里难受极了。当祈祷讲到最后一句就要结束时,汤姆弓着手背悄悄地向苍蝇靠过去,“阿门”声刚一响起,苍蝇就做了他的阶下囚。波莉姨妈瞥见了汤姆的举动,瞪了瞪汤姆,汤姆只好把苍蝇放掉了。
汤姆想起了他身上还有一个宝贝玩意,于是便把它拿了出来。那是一只下颚长得非常巨大的黑色甲虫。这只甲虫原本装在雷管筒子里,它一被放出来,就咬了汤姆的手指一下。汤姆的手指一哆嗦,甲虫掉到了教堂的过道里,仰面朝天,无奈地弹动着它那几条腿,翻不了身。汤姆把被咬痛的手指放到嘴里,眼巴巴地看着“大钳甲虫”,很想把它抓回来,可是他怎么也够不到。
老师串讲
选段中汤姆在教堂里听祷告词时,看到一只苍蝇。作者把这只苍蝇写得多么细致有趣儿,侧面说明祷告词又长又枯燥,从而体现汤姆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心里非常难受,即“这只苍蝇的逍遥劲让汤姆心里难受极了。”这一情节通过汤姆的行为,展示出他天真烂漫、充满活力的性格。选段对苍蝇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汤姆能把苍蝇观察得那么仔细,说明他的百无聊赖,和看着苍蝇的逍遥无计可施的无奈,为下文抓苍蝇做铺垫。
在描写小动物的时候,不仅要用心观察,还要大胆想象,要把小动物的行为和人物的动作、心理联系起来,再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小动物写得可爱有趣,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小动物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情感。
【阅读后】
通过以上两个选段我们发现,作者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把人物和动物的形象生动细致地刻画出来。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描写对象的语言、动作,展现对方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不仅如此,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学们不妨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