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春节

嗨,大家好啊!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喵呜,最近你们都听说了吧?我们的“春节”申遗成功了。也就是说,2025蛇年是我们过的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喵!实在是太酷了!可喵呜有个问题,作为中国人,你了解春节吗?比如,它的起源、历史和演变。我看到很多同学的头顶已经出现了小问号,现在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了解一下吧!

课外集章馆

春节历史悠久,距今约有四千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期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的到来。

“岁”字原来是一种收割工具。当时的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成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字成为时间段落标志,成为“年岁”的“岁”。

“年”字原来也是标志农业生产的字,《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意思就是表示庄稼成熟。后来,“年”的字义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与“岁”相当。《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也就是说,“年”在夏朝称“岁”,在商朝称为“祀”,周朝则称为“年”,也就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名称。

知识导航

春节路线图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历法多有不同,年首也不一样。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国历法以十月为一年之首。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如《诗经》里就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

汉代初期沿用这一习惯。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天文学家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太初历》,以建寅之月(通常为冬至所在月份后的第二个月)为正月年首,才和我们今天的正月一致。

魏晋时,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

唐朝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类似现在的新年贺卡。

宋代人过年开始挂桃符。同时,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有了除夕、春节放爆竹的习俗。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当时甚为流行的娱乐方式。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在全国推广公历(阳历),为作区别,称传统历法为农历、阴历、旧历或者夏历等。民国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但这一举动只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喵呜一问一答

“春节”从前不是节日?

喵呜: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大年三十也可能会在“腊月二十九”?

喵呜: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今年的春节没有“大年三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公历的一个月,有的有30天,有的有31天,2月只有28天或29天。而农历,也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是因为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编算的,在天文学中被称为“朔望月”。而今年的腊月恰逢小月,只有29天,因此也就没有大年三十了。

春节不只是中国的法定假期?

喵呜:除了中国,还有很多国家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期,比如: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等。

压岁钱其实不是“钱”?

喵呜:压岁钱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叫“祟”,每年除夕夜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压“祟”的。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喵呜:关于爆竹的最早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故称“爆竹”。后来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称为“爆仗”。到了宋代,汉族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鞭炮)。

上一篇: 春节,申遗成功!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