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

中国人的“家”0

星罗棋布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众多民居,是中国人的“家”。它们以其独有的文化,在时间长河里书写着各自的故事,那一砖一瓦,一拱一檐,一窗一花,早已与天地合而为一,形成了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美丽。

内蒙古高原——蒙古包

蒙古包是大草原上的独特建筑,是游牧民族的“移动房屋”,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它的外皮由白色的毛毡细密缝制,坚固耐用。内部的装饰多是华丽的彩绘和精美的刺绣。它以浑圆的形态,静静地伫立在蓝天白云下,仿佛在诉说着游牧民族的传奇。在月色朦胧的夜晚,蒙古包内的暖黄灯光照在人们的脸上,一种深深的安宁和温暖弥漫在草原之上。

黄土高原——窑洞

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层非常厚,这里的人民就利用这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窑洞一般采用石砖、木材和泥砖等材料建成。窑洞的外观朴素自然,给人一种古朴、典雅之感。内部的设计也十分独特。一般会有炕和灶台,炕上常常铺着厚厚的被褥,是主人休息、聊天、娱乐的主要场所。因为黄土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能够有效地隔绝外界的热量传导,所以使得窑洞内部冬暖夏凉。住在窑洞中,感觉时间仿佛静止,让人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高档合院式建筑,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相连,使整个院子充满了舒适与和谐。四合院的外观一般是封闭式的,不显山不露水,走进去却自成天地,一砖一瓦都散发出古朴浓厚的生活气息。由于院落宽敞,主人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等,是十分理想的露天起居室。四合院的营建是极其讲究风水和尊卑等级的,长幼有序,各居其室,白天是其乐融融的场景,夜晚是岁月静好的安宁。人间的清静与热闹,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温情的小院里。

客家——土楼

千百年来,大山深处的大型夯土民居以及其中赖以生存的客家人,见证了中国历次的民族大迁徙。客家民系从北方迁入,集中于广东、福建、江西三省山区。居于深山,他们既要警惕山中猛兽,又要抵御外敌,于是修建起一座座封闭式大院,同族同宗聚居生活。常见的土楼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圆中圆,圈套圈,掩映在苍松翠竹的山间盆地,远眺似壮观的仙山楼阁。土楼内部所有房间整齐划一,面朝中央的祖堂,没有正房、厢房之分,也没有前院、后院之别,没有高低、没有贵贱。每一座土楼都像一座独立的小城堡,它们以黄土、石灰和竹片混合而成的材料,构建出坚固而独特的墙体。这些墙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散发出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韵味。

羌族——碉楼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所以羌寨一般建在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修筑时不用吊线,不用绘图,亦不用柱架支撑,全凭目测和经验,信手砌成,下大上小,笔挺如削。

云贵高原——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的传统民居,这些民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时往往利用山坡倾斜度较大或者濒临水、沟的一侧,使屋的前半部分临空悬出,从而盖起独具特色的吊脚楼。这种建筑具有防潮、通风、防蛇虫等特点。栏杆上便于晾晒衣服及其他农作物,楼下饲养牲畜,既可防盗又可作为野兽袭击时的“报警器”,人住在楼上如听到响动,可立即到吊脚楼上观看,若遇强者则避之,若遇弱者则驱之,人畜共存,和谐安定。

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它是一个令人忘俗的所在,散发着生命的真纯。

上一篇: 羽毛球赛
下一篇: 《童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