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作者: 桂阳玲

【阅读导航】

六年级的我们即将告别童年。回忆童年时光,我们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那些美好的回忆如一缕缕阳光,将温暖我们的一生。然而,有个人的童年却很悲惨,他生活的地方简直如“人间地狱”,他叫阿廖沙。阿廖沙三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家,从此开始了他充满苦难的童年。让我们走进阿廖沙的童年故事,跟他一起感受成长的艰辛和力量吧!

【阅读前】

按照自己的阅读时间和速度,制订一份《童年》阅读计划吧!

【精彩片段一】

捕 鸟

有一天,刚好是星期六,我一大早就到彼得罗芙娜家的菜园里去了,在那里捕捉一种红胸脯的灰雀。可是,我等了半天,那些傲慢的鸟儿蹦蹦跳跳的,就是不肯往捕鸟器里钻。它们似乎在故意炫耀自己的美貌,可笑地在银白色的冰雪上走来走去。有时腾空飞起,落在披着厚厚一层霜的灌木丛的枝杈上,像一朵朵鲜花似的。它们在枝头摇晃着身子,撒落一簇簇淡青色的雪花。这情景真是引人入胜,虽然没捉到鸟儿,我却一点儿也不感到气恼。再说我并不是一个猎人,我一向喜欢捕鸟,至于是否捕捉得到,我是不太在乎的。我喜欢观察小鸟们的生活,心里总是惦记着它们!

老师串讲

人们说《童年》是苦难的控诉。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阿廖沙的“童年”?

选段讲述了阿廖沙捕捉灰雀的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灰雀欢蹦乱跳,难以捕捉的样子。灰雀“蹦蹦跳跳”,在冰雪上“走来走去”,有时“腾空而起”落在枝杈上,还“摇晃着身子,撒落一簇簇淡青色的雪花”。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灰雀的活泼灵巧,也能感受到阿廖沙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阿廖沙虽然生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却没有被压垮,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乐观的人的原因。

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通过描写人物对一个事物的喜爱,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阅读笔记

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蹦蹦跳跳的样子:

走来走去的样子:

腾空飞起的样子:

摇晃身子的样子:

【精彩片段二】

“好事情”

这人长得瘦瘦的,有点儿驼背,面色雪白,留着两撇黑黑的胡子,那双和善的眼睛上架着一副眼镜。他不爱说话,也不引人注目,叫他去吃饭或者喝茶的时候,他总是回答:“好事情。”

于是我外祖母就这样叫开了,当面和背后都这样称呼他。

“廖恩卡,去叫‘好事情’来喝茶吧!”“您怎么吃这样少啊,‘好事情’?”

他的整个房间都被世俗字体的厚本子书籍塞满和堆满了;到处都是盛着各种颜色的液体的瓶子,一块块的铜铁,成条的铅。从早到晚,他穿着棕红色的皮上衣、带方格的灰色裤子,全身涂满了不知什么颜料,散发出一种刺鼻的味道,头发蓬乱,笨手笨脚的,老是在那里熔化铅,焊什么铜的小东西,在小的天平上称来称去。有时,他像站在木框里似的,反背着手站在窗户跟前,对直棚顶望着;但他仿佛没有看见我,这使我很生气。忽然,他三步两步地跳到桌子跟前,腰弯成两段,在桌子上搜寻什么东西。

老师串讲

阿廖沙是这样理解“童年”的:童年时期我常常把自己看作一个蜂窝。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就像蜜蜂一样,把各自的蜜——知识和生活感受送进蜂窝里,他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慷慨大方地丰富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带着污垢,味道是苦的;但只要是知识,就是蜜。

选段从“好事情”的外貌、衣着、语言、动作、房间的布置等方面,给我们介绍了一位一心钻研科学,为了科学而献身的知识分子形象。然而这样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分子,非但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关注,反而被嘲笑、被排斥。可见,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不止是普通的劳动人民生活困难,知识分子也举步维艰。

不过,即便如此,阿廖沙仍然把“好事情”当成“蜜”,通过多次接触,与“好事情”建立了友好关系。“好事情”陪阿廖沙一起欣赏自然美景,还教会阿廖沙思考与分析,让阿廖沙懂得用美的双眼观察世界,保持友善,乐观面对生活,做心目中的自己。“好事情”俨然成为了阿廖沙的人生导师。

“好事情”是这样的人:

阿廖沙跟“好事情”学会了这些事:

【阅读后】

1.有人曾这样评价《童年》中的阿廖沙:“身上集中了所有能够成为反派的因素,但他自己却成长为一名超级英雄。”读完这本书,你是否赞成这个说法?

2.让我们来一场“与阿廖沙比童年”的分享会,说说你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