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门

宫门,是建筑中等级最高的皇家之门、天子威仪的象征。与纷繁多样的民间建筑之门相比,宫门凝固着封建王朝的政治礼仪,表现出更为浓厚的伦理色彩和鲜明的等级观念。

宫门上凝固着哪些封建礼仪?

作为皇家建筑之门,宫门必然要求体现“皇权至上”“唯我独尊”的思想,因而在建筑设计上表现的比较宏伟、壮观。

宫门种类繁多。如皋门(宫殿的外门)、应门(宫殿的正门)、掖门(宫殿正门旁的边门)、路门(宫殿最里层的正门)、雉门(天子五门之一)等。每一重宫门的规格、形制、命名等都有严格规定,而且出入制度严明。如午门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掖门,俗称“明三暗五”。五个门洞各有用途:当中的正门为皇帝专用,不过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也可以由此进入,殿试中状元、榜眼、探花者可由此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进出;两侧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

朱色宫门是皇室尊贵的重要特征。朱户还被纳入“九锡”之列,九锡即天子赏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是天子对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

除颜色外,门钉和铺首也是区别宫门与其他建筑等级的重要元素。铺首是具有驱邪意义的建筑门饰,常作虎、螭、龟、蛇等形。宫门多用龙头、铜质,取真龙天子之意。与其相对,亲王和公王则用兽面、铜环;公侯及一二品官员用兽面、锡环;三品以下官不能使用兽面铺首,仅以素面底座添加门环;三品至五品用锡环;六品至九品用铁环。

宫门上的门钉都有哪些讲究?

门钉在古代又称“浮沤钉”,“浮沤钉”就是水面上的气泡。雄厚平整的实拼板门上一排排硕大的金色门钉,使得禁锢森严的大门显得坚固、威严。

门钉最初的设计出于构造的需要,在木板和穿带部位,钉上铁钉以防止门板松散。但由于铁钉钉帽露在门表面有碍观瞻,为了美观,人们将钉帽打造成气泡形状,于是,就兼有了装饰功能。

对于门钉的数量,在清代,有了等级规定。只有宫门才可以使用最多的“九行九列”,九路门钉体现最高等级的门钉排列。亲王府邸是纵九横七,世子府邸是纵七横五,公爵府门是纵横各七,侯爵以下至男爵是纵横各五。除了宫门,其他门只能用铁制门钉,不能用铜制的;平民百姓家则不能用门钉。

《陋室铭》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的白丁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普通百姓人家的门板上不可以有门钉。

古代皇宫门禁制度有多严?

因为九五之尊的帝王生活在皇宫之中,所以宫门的守卫极为森严。

众所周知,唐朝时期因为宫门守卫不严,出现了“玄武门之变”等政变、宫变历史事件。所以宋朝汲取了唐朝的教训,在宫廷门禁制度上更为重视和严苛。

当时对于宫门侍卫的值班制度有详细的规定,《宋刑统》记载,“诸于宫城门外若皇城守卫,以非应守卫人冒名自代及代之者,各徒一年”。宫门侍卫,若要互换班,必须经过上级批准才行,否则也得论罪。要是有人前来夜扣宫门,侍卫不经请示便擅自开门,也要处三年以上的刑罚,并流放千里。

这么严苛的门禁制度,对违反之人的处罚究竟重到了什么程度呢?当时的宋朝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根据情节的轻重和夜扣宫门的所在地点,处以杖责的刑罚,分别是“殿门杖九十,宫门及宫城门杖八十,皇城门杖七十,京城门杖六十”。我们发现,位置离皇帝越近,刑罚就越重。

故宫的宫门有什么特别之处?

规模宏大的故宫被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紫禁城的门,又分五段,分别为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在清代时分别对应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各门之内两侧排列着整齐的廊庑,层层院落递进,尽显威严。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逢年过节官民同乐举行各种活动的地方。在电视剧里,经常会听到“推出午门斩首!”午门成了传言中处决死刑犯的场所。实际上斩首从来不在午门举行。明朝时,这里曾经处罚过大臣,称为“廷杖”,处罚地点在御路西边的空地,但有时下手重了也会打死,所以才有此传闻。

神武门是故宫最北面的城门,在明朝时它叫“玄武门”,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现在为故宫博物院的北门。

东华门是故宫东门,清代皇帝、皇后、皇太后死后,棺材皆由东华门出。

西华门是故宫西门,与东华门遥相对应,出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当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西华门以外,经西直门以至海淀一带,沿途张灯结彩,预设彩棚乐戏,隆重庆贺。清朝末期,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便是由西华门离宫仓皇西逃的。

上一篇: 罕见极光冲上热搜
下一篇: 一部旧电话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