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呼应,前后连贯
作者: 孙月华伴随着《五月的鲜花》的音乐,孙老师问道:“当优美的旋律在我们耳畔响起时,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
王蒙率先回答:“我想到李大钊同志,他是一个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人。”“我想到了《灯光》一文中的郝副营长。”“我想到了赵一曼……”同学们纷纷回答。
孙老师微笑着说:“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四人小组展开了激烈讨论,很快达成共识:开头提出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点题《十六年前的回忆》;文章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这是照应开头。
孙老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得很好。这种写作方法叫作首尾呼应。请大家再次默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一会儿,盛泽雨举手:“我觉得这种写法不仅点明了李大钊牺牲的具体日期,而且突出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样写既突出了作者和家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又使得文章内容前后连贯,结构紧凑。”王鹏站起来补充。掌声“哗哗”地响起来。
孙老师示意大家停下来,最后强调:“同学们,‘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意思是说,开头要像放鞭炮一样,一鸣惊人;结尾呢,应该像撞钟一样,清音有余。可见,写好开头和结尾多么重要。同学们可以试着将这种首尾呼应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使自己的作文结构紧凑,前后连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