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形象入心间

作者: 陶娟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时间1943年4月28日,正是父亲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付旭成刚梳理完课文内容,陶老师又抛出了下一个问题:“李大钊给大家留下怎样的印象?”

刘嘉豪不假思索地抢答:“他面对敌人一点都不慌乱!”

“他沉着镇定,视死如归。”陈袭明随即补充。

陶老师点点头:“你们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李大钊的品质?”

董赐英打破了沉默:“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我从‘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等词语中,认识到一个对革命事业始终不渝、不顾自身安危的李大钊!”

陶老师鼓起了掌:“董赐英很会学习,他关注到人物语言描写中关键的词语,这些词语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老师,我从父亲被捕时‘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慌不忙’的举动与敌人的‘一拥而入’形成强烈对比。”童毅激动地站起来。

王梓晗神色凝重:“我从父亲的外貌——他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想象到父亲在狱中受苦,但他处变不惊,仍然面色‘平静’,显示出对敌人残忍手段的不屑。‘慈祥’一词表现出李大钊对亲人深切的爱。”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从‘惯有’一词,我体会到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今后,我们要学会运用抓文中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陶老师最后总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