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汉伢的行走日记(二)

作者: 肖惠真

一个武汉伢的行走日记(二)0

行走山东:探秘泰山十八盘

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晴

“泰山压顶”“有眼不识泰山”“稳如泰山”……在古人眼中,泰山始终给人以高大、威严、稳定的印象,人们对它的崇拜至今未曾减退。

我一步一个阶梯地攀爬,不时停下来欣赏风景。正当我以为即将到达山顶时,啊!十八盘映入了眼帘。那十八盘宛如一条巨蛇盘踞在泰山上,给人一种怎么爬也爬不到顶的感觉。我疲惫地坐在地上:“不爬了!”妈妈见状,拉起我说:“山顶的风景是最美的。”于是,我们再次出发。

爬呀爬,我又一次感到力不从心。“妈妈……我们还是算了吧!”我气喘吁吁地说。妈妈只说了两个字,“坚持”,于是我们又一次踏上了征程。

就这样,我们休息、攀爬,再休息、再攀爬……终于,我们爬上了山顶。

山顶上,古树参天,山峰连绵,城市风貌尽收眼底。妈妈说得没错,山顶上的风景的确是最美的。站在这里,真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觉!

只有站在山的最顶端,才能领略到与众不同的美丽风景。

行走陕西:回民街的皮影戏

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晴

起源于西汉,兴盛于唐朝,在清代广泛流行,皮影戏出名实属“理所应当”。

漫步在回民街上,皮影戏表演无处不在。登上二楼,只见一块宽大的白布悬挂在架子上,几个皮影在白布上灵动地挪移。幕后操控的竹签若隐若现,伴随夹杂着陕西方言的唱词,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皮影戏被誉为最古老的“电影”,其中《三打白骨精》的表演尤为栩栩如生。无论是走路、打妖怪还是倒地的动作,都演绎得自如流畅,仿佛真实发生一般。独特的陕西腔调也为皮影戏增添了几分魅力。

皮影的制作工艺十分精巧,采用牛皮加工,辅以细心的雕刻,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喜欢皮影的质感,光滑与粗糙完美结合,硬中不失柔软,触感十分舒适。每一个皮影都是匠人们精心制作的,雕刻过程耗费了大量时间,最终才呈现出如此完美、精致的皮影作品。

皮影的颜色搭配更是独具匠心,红配绿、橙配蓝、黄配紫,这些鲜艳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不仅不显花哨、违和,反而相得益彰,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皮影戏生动地映现出世间百态。作为最古老的“电影”,它承载着老陕西的味道。一块白布就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儿成为演员,灯光穿过人物、祥云、树石,在画布上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无缺。

·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