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鱼毛

作者: 朱德华

炒鱼毛0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乌苏里江上,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一条蓝色的丝带,蜿蜒穿过这片广袤的土地。江水清澈见底,偶尔有几条鱼儿跃出水面,溅起一圈圈涟漪。这里不仅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的地方,更是中国东北部最富饶的水域之一,孕育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苏力站在船头,望着平静的江面,心中充满了期待。作为第三代渔民,他继承了家族的传统捕鱼技艺,对这片水域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他将带领我们探索乌苏里江的“三花五罗”(三花:鳌花、鳊花、鲫花;五罗:哲罗、法罗、雅罗、胡罗、铜罗),亲眼见识这些以鲜美肉质闻名全国的鱼类。凌晨三点,苏力就已经撒下了第一张渔网。现在是五点,收网的时间到了。

随着渔网一点点被拉起,水花四溅,几条胖头鱼奋力挣扎,银色的鳞片在晨曦中闪烁。哇,好大一条胖头鱼,得有十几斤!还有鳌花鱼(鳜鱼)、鳊花鱼、法罗鱼、鲫花鱼、红尾鱼……让人目不暇接。

突然,一条长长的鱼出现在网中,它的身体壮硕,嘴巴尖尖的。苏力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鳇鱼——野生鳇鱼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得放生!”苏力毫不犹豫地将这条珍贵的鱼放回江中。感慨道:“以前经济条件差,大家乱捕乱捞,只为了多卖点钱。现在日子好了,大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

看着那条身形庞大的鳇鱼游回江中,苏力心中五味杂陈。曾经,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捕捞各种鱼类,但现在,他知道保护这片水域的责任更大。这不仅是为子孙后代留下资源,更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

经过一个上午的忙碌,我们满载而归。中午时分,赫哲族大姐用这些新鲜的鱼制作了一桌丰盛的佳肴。当她指着一盘盘菜骄傲地向我们介绍时,其中一道菜引起了大家的好奇:“这叫炒鱼毛。”

“炒鱼毛?”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大部分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长毛的,不管是猿猴、猩猩等灵长类动物,还是马、牛、羊等大型动物,或者鸟、蜻蜓、蜜蜂等飞翔类动物,又或者昆虫等,都是有毛的。别说是大部分动物,就是不少植物,比如说长毛杜鹃、毛桃、银毛冠等,也都是长毛的。但是,不管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出,到底是什么鱼身上才会长毛?

再说了,就算真的有一种自己不知道的长毛的鱼,但是毛也不能吃,更不能做成美味佳肴啊?只听说过吃动物的肉,哪有谁吃动物的毛?毛是什么组成的?是由硬质蛋白角质组成的,这种硬质蛋白角质,大约占到了毛发总量的85%-90%,是不能吃,也不能吸收的。所以说,所谓的“炒鱼毛”,或许炒的并不是鱼的毛吧?

正当大家困惑不解之际,赫哲族大姐笑着解释道:“其实啊,炒鱼毛并不是真的炒鱼的毛。”她拿起筷子夹起一小撮金黄蓬松的食物:“你们瞧,这看起来像不像动物身上的毛?”

原来,炒鱼毛是一道独具特色的赫哲族传统菜肴,它并非字面意思那样是由鱼的毛制成的,而是通过特殊工艺处理后的鱼肉。厨师们选用乌苏里江中的新鲜江鱼,切成鱼块后,放入锅中蒸至软烂,在高温作用下,鱼肉的香气肆意飘散。再经过五六个小时的翻炒,鱼肉中的水分不断蒸发,雪白的鱼肉慢慢变得金黄蓬松、细如牛毛,炒鱼毛也因此得名。

可你知道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毛吗?这是经过长期进化的结果。如果鱼有毛,不仅会影响它们在水中游动的速度,还容易滋生细菌,影响健康。

这道菜不仅体现了赫哲族人民的智慧,也传达了他们对自然馈赠的感激之情。通过精细的烹饪手法,普通的鱼肉变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每一口都蕴含着乌苏里江独有的鲜美风味。

作为新一代渔民,苏力不仅继承了家族的传统捕鱼技艺,还利用互联网将乌苏里江的鱼和鱼副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通过直播平台,他向更多人介绍着赫哲族的传统美食,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这份独特的美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fyz2025062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