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作者: 高昌
窗外飘着十二月的雪花。美丽的雪花,像洁白的蝴蝶漫天飞舞,美不胜收。此情此景,让我忽地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画作《雪中芭蕉》。
著名的《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上争论极多的一幅作品,可惜原迹并没流传下来,我们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各种描述,想象那幅画面:在漫天大雪的背景里,挺立着一株翠绿的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的景色,芭蕉是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古代尚没有温室暖房之类的设施,芭蕉在北方的大雪中是没法存活的。那么,王维为什么要把芭蕉画在雪地里呢?这也是历代学者们争执的一个重点话题。
其实,画家是想借这株雪中芭蕉,表达自己不畏严寒、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北宋学者沈括认为:“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意思是说,王维技艺高超,意象神妙,用丰富的想象力超越了自然世界的限制,在画纸上创造了一个绝美的艺术世界。
王维出生于公元701年,很小就会写诗作画,是一个小神童。可惜他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小小年纪的他在街头摆摊卖画,贴补家用,由此可见他的画艺之高。王维十五岁时写出了《题友人云母障子》诗《过秦皇墓》,十六岁时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十七岁时就写出了那首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就像一幅构图简洁、构思精巧的写意山水画,让我们看到独自漂泊的游子心中的美丽乡愁。
王维二十岁的时候考中状元,开始在京城做官。他的朋友元二被派往西北,他去送行时,写了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就像一幅凝练的工笔画,把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氛围描绘得清新明媚而又动人心弦。因为王维的诗中有画面的意境,画中有诗词的神韵,所以宋朝的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和岐王李范是好朋友。他曾经画过一幅《巨石图》送给李范,李范特别喜爱这幅画,一有时间就拿出来仔细观赏。每次看画,他都觉得有种恍恍惚惚的感觉,好像自己也走进了画中一样,越看越入迷。有一回,当李范又站在画前观看时,突然窗外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还下起了大雨。
“如此晴朗的天气,怎么说变就变?”李范心里正在纳闷儿呢,猛一抬头,忽见一块大石头从房间里径直飞了出去。
“房间里哪儿来的石头呢?”李范赶紧在屋中四处寻找,结果发现是王维画上的那块巨石飞走了。很多年过去,高丽国派了一位使臣到中国,送来一块大石头。说是多年前的一天,一块巨石从空中飞来,掉落在他们那里了。他们往石头上一看,发现上面有王维的题字,这才知道是从中国飞来的巨石。
这个故事显然有虚构的成分,但是通过这个传说故事,也能侧面了解王维的神妙画技,以及人们对他超凡艺术造诣的喜爱和肯定。
王维做官很谨慎,可是一不留神,还是把当朝皇帝给得罪了。皇上想了个借口,派他到西北边关去办事。王维明白这是皇帝在“整”自己,但是他没有辩解,而是带着随从们默默离开了繁华的都市。
走出阳关,就是一片看不见头、望不到尾的大沙漠。天色已近傍晚,王维走累了,坐在地上休息,随从们在不远处忙着生火做饭。炊烟直升到天空,给寂寥的大沙漠增添了一些人间烟火的温馨。王维没有因为皇帝派他到边远地区受苦就不高兴,反而欣赏起沙漠的辽阔风光。
此时,西方彩霞满天,绚丽极了。夕阳像一个红彤彤的大火球,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十分壮观、美丽。王维随口吟出了两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没有什么修饰词,只用两个平常的字眼“直”和“圆”,就很形象地描述出了一幅贴切生动的壮丽画面。
王维问道:“我们走到什么地方了?”
随从们回答说:“刚过的是居延城。”
王维点点头,慢慢沉吟着,把那两句诗发展成了一首《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记述了诗人奉命赴边疆的经历,描绘了塞外的大漠风景和将士们艰苦战斗奋勇争先的慷慨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悲壮心情。
王维中年以后,唐代的政局越来越复杂。四十四岁的时候,他选择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过起了隐居生活。辋川是一个山谷,从西北插向东南,又狭又窄。王维此前购买了诗人宋之问在这里留下来的庄园,改造成了著名的“辋川别业”,还挥笔写下一首同名诗,开头四句是这样写的: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然”在这里是“燃”的意思。“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像图画一样清新优美,描绘出诗人在辋川别业中见到的美好景色,侧面勾勒出一种怡然自得的悠闲岁月。
王维把辋川别业划分为华子冈、鹿柴、辛夷坞、竹里馆等不同的区域,并分别写了美丽的诗句。请看他的一首《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的意思是说,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深处,弹琴、长啸,多么逍遥。前两句写诗人独自坐在竹林中的情况,后两句说自己并不感到孤独,因为皎洁的月亮在和自己做伴。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明月当成自己的好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丰富的想象力。
有一次,王维在辛夷坞漫步,静静地从花开看到花谢,又即兴吟出一首名叫《辛夷坞》的千古名篇: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花就是紫玉兰。因为和芙蓉的花色相近,所以又被称为“木末芙蓉花”。红萼,就是红色的花萼。涧户,就是像敞开门户一样的山涧两岸……这首诗同样宛如一幅优美的国画。花的开和谢,本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是王维巧妙地调遣笔墨,把美丽的意象组合到一个静态的画面里,体现了他精妙的艺术功力。
如今,我们透过漫漫光阴,仿佛还能听到王维这位“性好温洁”,甚至还有点小洁癖的老帅哥,在辛夷花畔发出的那一声轻轻的、透明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