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之王——虎

作者: 凌丽君

森林之王——虎0

在生肖大赛中,作为森林之王的老虎可没有争得第一的位置,它排在老鼠和牛之后,位列第三。

众所周知,老虎是凶猛的肉食动物。古人造字时,也凸显了这一特性。你看,甲骨文的“虎”字——    ,就像一只侧立着的老虎,身上还有花纹,尤其那张开的嘴巴,让你不禁想起老虎的血盆大口。

人类很早就面临着老虎带来的危险。你看这个古文字    ,左边的    是人,右边的形体则是老虎。注意看老虎的爪子,它紧紧抓着左侧的人,让你很容易联想到老虎抓人的情景。这个字发展到小篆,变成了

,看上去好像与甲骨文完全没关系了。但如果仔细对比一下,可以发现两者还是密切相关的,字形上半部分    像老虎身上的斑纹,以此代表老虎,右下方    是人。唯一不同的是,小篆中增加了左下方

这一形体,这是“爪”,以此凸显老虎的“爪力”。这是什么字呢?它就是“虐”,只不过在现代字形中,“人”消失了,虎字头下面的

则是“爪”的变形。人被老虎捕捉以后,或者被咬伤或者被吃掉,总之是一种很残暴的行为,所以“虐”字就有残害、残暴等意义。

在凶猛的老虎面前,人类显得非常弱小。即使没与老虎正面相遇,人们谈论起它也是心惊胆战,更不要说那些真正被老虎咬过的人。北宋时期,有位农夫在上山采药时被老虎咬伤过。后来在听到人们谈及老虎时,农夫身体瑟瑟发抖,非常害怕,这个故事就是成语“谈虎色变”的来源。这里的“色”可不是红、黄、蓝等颜色,而是指人脸上呈现出来的表情、神态。这个用法还保留在很多成语中,比如“察言观色”,指观察对方的言语和神态;“色如死灰”,指脸色惨白难看。所以,“谈虎色变”指的是听到别人谈起老虎来,吓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常常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情,情绪就紧张。

老虎凭借凶猛威武奠定了森林之王的地位,而且它额头的花纹在人们眼里像“王”字,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老虎也象征威严及权势。在早期中国,帝王的服饰上绘有老虎的图案,正是借助老虎来代表王者的风范。后来逐渐被“龙”替代之后,老虎主要出现在武职官员的官服装饰上。从古代帝王服饰图案的变化中,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人心目中,虎与龙具有相同的精神象征,这一点也表现在语言中,你看很多成语都是龙、虎相对,比如“龙吟虎啸”“龙潭虎穴”“龙跳虎卧”“风虎云龙”。

除了用老虎指代地位身份很高的人之外,古人还把对老虎的崇拜延伸到军事领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符”一说。虎符是什么呢?是我国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只不过被制作成老虎的形状,因而被称为“虎符”。它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由青铜或黄金制作,被分成两半,一半给统领军队的将帅,一半由皇帝保管,只有这两半合到一起,才能够调动军队。

随着社会的发展,虎符等信物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人们对老虎的崇拜心理却并没有消失,在民间仍被视为具有镇邪作用的神兽。你可能会发现小朋友穿戴的帽子、鞋子、衣服等会被制作成虎的样式或图案,比如虎头帽、虎头鞋等,目的在于保佑小儿远离邪祟,平安健康。端午节时,人们还会把艾草编为虎形以驱邪。

这么凶猛、威武的老虎,如果有谁能把它打趴下,那可是相当厉害了。最有名的打虎英雄是谁呢?如果你读过《水浒传》这部古代小说,就会脱口而出——武松。武松在过景阳冈时遇到了一只老虎,借着酒劲儿打死了它。老虎时常在山中出没,所以我们的词语中,一直认为“山”是老虎的家,如“放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里,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自己所住的山岗,比喻用计谋使对方离开有利的环境,以便乘机行事。不过,武松是小说中的人物,是否真实存在,很难说。

你可能会好奇,在动物世界中,实力与老虎不相上下的还有狮子,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中很少用狮子代表权势呢?原来,狮子最初并不是中国本土的动物,它是外来的,所以在我们的古文字中,有那么多种动物的文字,却没看到狮子,更不用说和老虎竞争了。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

上一篇: 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下一篇: 下雪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