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作者: 凌丽君

夏至0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左右。它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据说,在很早的古书——《尚书》中记录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对应的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

那么,“夏至”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取决于“至”怎么理解。

“至”的甲骨文写作     ,看上去像什么呢?字形的上半部分是一支倒立着的箭,在古代汉语中,“箭”被称为“矢”,“矢”的古文字就写作     。一横表示地面,合起来就像射来的箭落到地面上,以此表示“到达”的意思。汉字“到”就由“至”和“刂(刀)”组成,其中“刂(刀)”表示“到”的声音,真正表达意义的是“至”,所以“至”“到”意思相同。成语“不期而至”中的“至”就是“到”的意思,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知道了“至”有“到达”义,还可以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词,比如“以至”和“以致”。因为“至”表示“到”,所以“以至”可以理解为“直到”,表示到达的范围、程度,比如“他看一遍不懂,就看两遍、三遍以至十几遍,终于把意思彻底弄明白了”。“以至”有时也用来表示程度加深等造成的结果,如“他看书入了迷,以至忘了吃饭”。这个用法和“以致”非常相似,大家经常用错。在它们都表示某种结果时,因为“以致”是从而招致之意,因此它的结果往往是不好的,比如“他没有听老师的指导,以致腿受了伤,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

既然“至”表示“到”,作为节气名的“夏至”,是不是表示夏天到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和“立夏”重复了。那“夏至”中的“至”表示什么意思呢?“至”有到达的意思,又发展出极、非常的意思。比如成语“如获至宝”,“至宝”就是非常珍贵的宝物,好像获得了非常珍贵的宝物,以此形容对所获得的东西非常喜欢。又如“至高无上”,“至高”就是最高,意思是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以此形容地位很高。

所以,“夏至”表示夏天的极致。不过,这种极致并非指天气最热,而是体现在白天和夜晚的时间长度上。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最短。在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当夏至日到来时,白天可长达20小时左右,因此这里被称为“不夜城”。过了夏至,白天就会逐渐缩短,所以民间有句俗话:“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夏至的这种自然特点,他们是从影子的角度观察到的。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歌《夏至避暑北池》中,诗人就写道“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晷”是测量日影的工具,昼晷指太阳的影子。在夏至这一天,白天时间最长,正午的影子最短,因此诗人说“昼晷已云极”,是说日影达到了极致——全年最短。“漏”是漏壶,古代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工具。“宵漏”合起来指夜晚,从此夜晚就开始变长了。

夏至过后,气温会持续升高,真正进入火辣辣的夏天了,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夏至不过不热”。为什么白天时间越来越短,天反而更热了呢?这是因为太阳照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为了迎接这即将到来的暑热天气,在古代夏至日,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扇子用来驱赶炎热,脂粉可不是为了打扮漂亮,它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用的痱子粉,可以防止生痱子。在饮食上,现代人喜欢吃上一碗凉面,降降火气。不过,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饮食风俗差别很大。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条,而南方的有些地方则是吃馄饨或饼。

伴随着夏至的到来,我们的耳边也传来了知了的鸣叫声,这是夏至最明显的自然特征之一。白居易在《思归》中写道:“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块然抱愁者,夜长独先知。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诗中的“愁”“独”“悠悠”都让这首诗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因为它寄托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不过借着白居易的诗,我们也可以看到唐朝时期人们眼中的夏至:在盛开的槐树花中,知了欢快地鸣叫着。“知了”最早其实称作“蜩”,后来又改为“蝉”,现代人则根据它的叫声命名为“知了”,它好像在树上一直叫着“知了,知了”。

在这阵阵欢快的蝉鸣声中,我们就慢慢进入了炎热的夏天。

上一篇: 我不喜欢运动怎么办
下一篇: 小暑和大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