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和大暑

作者: 凌丽君

小暑和大暑0

在介绍小满这个节气时,我们曾讲过用“小”和“大”命名,一般表示程度。“小”表示程度轻,“大”则是程度重。

小暑、大暑这两个节气,顾名思义,都和炎热有关,只不过,小暑是“小热”,代表着炎热的开端,而大暑就是“大热”,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小暑、大暑是夏季六个节气中的最后两个,分别在7月初和7月末。可能有的同学会想,既然表示炎热,为什么古人命名时不叫“小热”“大热”呢?这就涉及到汉字的发展历史了。我们从“热”和“暑”在最初造字时的形态,就可以看出古人对它们的认识区别。

“热”的小篆写作    ,字形下半部分是“火”,发展到现代汉字中,就成为“灬”。所以,从“灬”的一些汉字都与“火”的意义相关,比如:火可以把生的东西变成熟的,因此“煮”“烹”“煎”这些表示烹饪的汉字从“灬”;火会把东西烧黑、烧焦,所以“黑”“焦”的字形中也有火;“蒸”字最初写作“烝”,上面“丞”表示读音,下面四点是火,表示蒸汽上升。而“暑”的字形从“日”,日表示太阳。所以,从“日”的汉字一般与太阳相关。太阳可以带来亮度的变化,如“明”“暗”;可以带来时间的变化,如“早、晚、昏、昨、旦”;可以带来天气的变化,如“晴”。

夏天的炎热,是因为太阳带来了热量,而不是火。因此,表示自然气候的这种“热”就用“暑”命名。另外,“暑”的读音和“煮”相近,这说明在造字时,人们认为盛夏的炎热就像食物在水中煮一样,又湿又热。所以,“暑”常常用来表示季节的热,中暑、暑假、避暑等词中的“暑”,都专指夏天。

小暑是小热,人们还能通过习习凉风加以缓解。宋朝的秦观在《纳凉》一诗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月明之夜,诗人拄着手杖出门,来到柳树下乘凉。在画桥南畔,诗人靠着胡床,听着船只上的笛声从河面传来。晚风初定,池中的莲花自在地盛开,飘来阵阵香气。这是一幅相当惬意的乘凉图。但到了大暑,热气把万事万物熏得无精打采。同样是荷花,小暑时还能自在盛开,到了大暑便热得垂下了头。这样的场景就收录在诗人杨万里的《暮热游荷池上》(其三)中:“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纤细的小草微微摇头,似乎在告诉我风来了。我赶紧敞开衣衫,试图将这西风拦住。虽然已经到了晚上,但荷花好像还在害怕那热气,低头躲在碧绿的荷叶中,不愿意露面。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为什么炎热的日子称为伏天呢?从伏字的字形看,它的甲骨文写作    ,字形左上方的    是人,右下方的    是狗,整体字形像狗趴在人后面,所以“伏”就有埋伏、藏起来的意思。因此,一种说法认为,伏日就是指人们应当减少外出,在这段时间里躲在家里避暑。也有说法认为,伏日的命名和古代社会的民俗相关。中国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伏日得名于“伏祭”,这种祭祀要杀狗。杀狗为什么叫“伏”呢?这可不是因为它的字形中有个“犬”字。事实上,这里的“伏”是个错别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写错误的同音字,古人在抄书时也会这样。真正表示杀狗祭祀的字其实是“副”,却被古人误写成了“伏”,将错就错,就这样固定下来了。

“副”早期写作“疈”,字形结构和“班”很相似,“班”的中间是刀,两边是玉,表示用刀把玉一分为二。“疈”字两边的“畐”只表示声音,相同的是中间的刀。后来字形简化,写作“副”。它最初也是指用刀把东西一分为二,因此有分解的意思。因为一分为二,所以反过来又可以“合二为一”,汉语中很多成双成对的东西,用“副”来表示,比如一副筷子、一副手套、一副对联等。现在有些方言中,还把杀猪称为“副猪”,杀鸡称为“副鸡”。

不管伏日的得名源于哪种理据,都改变不了炎热的事实。因此,在小暑、大暑日,民间习俗的主要活动就是如何避暑。人们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饮食方面,尽可能吃促进食欲的食物。在北方,民间说法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因为入伏正是新麦满仓时,面食就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尤其是饺子,长期以来都是北方地区最爱的吃食。俗语说:“好吃不过饺子。”在南方,则有“食新”的习俗,品尝刚刚收获的新米,并祭祀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当然,最好的避暑饮食就是冰凉的东西。现代人有冰箱可以利用,制作冰棍、冷饮。古人怎么办呢?古人很早就有冬日掘井藏冰的做法,古书《礼记》《周礼》等都有记载。古代还专门有负责管理冰的官员,叫“凌人”。“凌”的字形中有“冫”,就是冰的意思。我们聪明的祖先,甚至还发明了冰鉴——一种夏季用来盛冰并放置食物的容器,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冰箱”了。为什么称为冰鉴呢?“鉴”的古文字形    上半部分是一只大大的眼睛,下半部分是器皿。它最初是一种盛水的容器,后来盛放冰,就称为冰鉴。上古没有镜子,但古人在生活中发现水能照影,因此“鉴”慢慢有了“镜子”的意思。战国以后,青铜制作的镜子越来越多,它的字形也发生了变化,改为“金”字旁,表示这种器物由金属制作而成。

尽管炎热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不便,但是炽烈的阳光也有它的好处,比如这个时间就可以曝晒各类东西,防止发潮发霉或长虫子,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对于庄稼来说,气温最高时正是它们生长最快的时候,正可谓“人在屋里热得躁,稻在田里哈哈笑”。

炎热的夏天总是让我们期盼着秋天的到来,小暑大暑过完,秋天就将如约而至了。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

上一篇: 夏至
下一篇: 外卖小哥的苦与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