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盘中餐”,美德我弘扬
作者: 李辉
从古至今,哪个人能离开“盘中餐”?每天我们都要面对“盘中餐”:当它合胃口时,我们会喜笑颜开;当它不合胃口时,我们可能会愁眉苦脸。“盘中餐”体现出家庭的温暖,展示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期,我们便以《盘中餐》为题,进行写作指导。
仔细思考,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盘中餐”的问题。事实上,“盘中餐”绝非简单的一碟菜肴、一碗米饭,其背后蕴藏着深厚且广泛的含义,关联着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与文明存续的诸多层面。
首先,从劳动与生存根基的角度来说,“盘中餐”凝聚着无数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农民春播秋收,顶烈日、冒风雨,躬耕于农田之中;渔民驾船远航,迎巨浪、战风波,捕捞海产;养殖户起早贪黑,悉心照料禽畜……没有他们的辛苦劳作,我们面前的盘子便会空空如也。所以说,“盘中餐”是维系人类基本生存的物质保障。
其次,从文化传承载体的角度来说,作为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我国各个地区风味独特的“盘中餐”,是民俗文化最鲜活的展示。四川的代表美食麻辣火锅,红油滚烫,涮品丰富,与川渝人民火辣豪爽的性情可谓相得益彰;江浙一带的精致糕点,造型精巧,甜度适中,尽显江南地区细腻温婉的气质。中国的节日传统美食更是如此,春节吃饺子,端午包粽子,中秋品月饼……这一道道的“盘中餐”,承载了家庭团圆、追思祖先的文化寓意,在百姓中得以代代相传。
最后,“盘中餐”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观察“盘中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洞察时代的变迁。过去物资匮乏,人们餐桌上是粗茶淡饭,只求饱腹。如今随着科技赋能农业、物流飞速发展,异国他乡的特色食材进入国内市场,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不仅如此,有机、低糖等特色“盘中餐”的兴起,也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彰显了国家经济腾飞的喜人成果。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盘中餐”也为人类敲响了生态与环保的警钟。“盘中餐”与生态环环相扣:过度捕捞,会导致渔业资源枯竭;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会污染土壤和水源……我们在关注“盘中餐”的同时,也要注意遵循生态平衡,守护食品源头安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文题亮相」
一日三餐,往复循环,“盘中餐”熟悉又陌生。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
请以《盘中餐》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①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③字数在600字以上;④不得出现学校名、真实姓名等。
「写作秘籍」
2024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依然延续以往“二选一”的模式,我们这次进行写作指导的《盘中餐》,是其中的第二道作文题目。
“盘中餐”一词的含义很好理解,我们学过李绅的《悯农》,早已对“盘中餐”有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这个作文题目很容易引起考生的写作兴趣,考生写出的文章也不容易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
通过阅读这道作文题,我们看到:作文的材料已经提示了我们,可以从多个写作角度中任选自己擅长的来进行写作。导语中“一日三餐”看似平凡,实则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本要素。“体会家庭的温暖”提示我们,“盘中餐”承载着家的记忆,记录着亲情的美好,“盘中餐”更是个人成长的见证;“理解稼穑的艰辛”提示我们,可以从粮食种植和收获的艰辛这样的角度出发,提醒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回味故土的风情”提示我们,不同地域的“盘中餐”,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饮食习惯,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感受文化的厚重”提示我们,食物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如我们春节吃饺子象征着财富满满等。
要想写好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思考、感悟,而不能单纯地去记叙吃一顿饭的过程,因为这样很难写出新意。写作时,我们还应在个性化的表达中深化、升华文章的主题,如叙述一家人在端午节包粽子的经历,既要体现家庭的和谐温馨,又要通过爸爸妈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
具体写作时,我们可以写记叙文,记叙有关“盘中餐”的温馨故事,叙述有关“盘中餐”的难忘经历;可以写议论文,探讨“盘中餐”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阐释“盘中餐”所体现的有益启示;可以写成散文,抒发对“盘中餐”的独特情感,表达对“盘中餐”的深切感悟。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形式上大胆创新,比如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等。
「高分习作」
盘中餐
一考生
盘中餐,盘中餐,五颜六色味道全。
在我家,一直以来都是妈妈做饭。可以说,我家每天能够吃上丰盛的三餐,都得益于妈妈的付出。尤其在我进入初三以后,为了给我补充营养,每逢周末,妈妈都会按照我的喜好准备一桌丰盛的晚餐。
这顿饭的食材,通常是我们全家一起前往附近的生鲜卖场选购。妈妈负责挑选优质的食材,并征求我的意见:“儿子,今天的牛肉格外新鲜。我们买回去炒个孜然牛肉,或者做酱牛肉,怎么样?”我负责给出建议:“好啊!我喜欢吃孜然牛肉。”当店员切好牛肉,并且称重包好后,爸爸负责最后的工作——结账。
每到这时,爸爸总会忍不住感慨:“现在的菜市场里食材的品种可真多,我小时候的菜市场就只有那么几样菜。”我默默地点了点头。爸爸说这些话的目的,是想要告诉我:尽管现在的生活好了,但是我们仍要珍惜粮食。我微笑着接过了爸爸手里的食品袋,和爸爸一同称赞快捷的运输条件,以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同时,我还在心里默默地想:一会儿吃饭的时候,我一定要多给爸爸妈妈夹菜,让他们多吃一些小时候没吃过的菜。
一到家,妈妈便会督促我和爸爸帮忙择菜。有一些生了虫子或是品相不好的叶子,是必须要择掉的。在择菜的时候,爸爸便会和我们讲起他小时候在老家的园子里,与爷爷奶奶种地时的趣事:把菜苗当成野草拔掉,被大鹅追着啄,上树去摘李子结果下不来了……爸爸的童年故事逗得我开怀大笑,妈妈也在一边笑弯了腰。
择完菜后,我就被撵回了客厅。毕竟,不会做菜的我在厨房里待着也没什么用处。往往妈妈再次叫我的时候,饭菜就已经做好了。这时,我的任务就是进入厨房,把做好的菜盛出来,端到饭桌上去。我最喜欢这项工作了,因为我可以趁着爸爸妈妈不注意,偷偷地先品尝一口刚出锅的美食。如果妈妈做了油炸食物的话,这种偷尝的快乐感还会更加强烈。当我将一小块刚刚出锅的、经热油烹炸过的食物放入口中,略一咀嚼,口中便充满了焦香,让人感到格外满足。
在我盛菜端菜的时候,妈妈会抽空把厨房收拾干净。她从不会在这些小事上麻烦别人,用妈妈的话说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件事情只要是做了,就要把它做好。”久而久之,这个好习惯我也学会了,具体体现在我能够自主学习,从来不让父母操心。
在妈妈收拾完毕后,我们就准备吃晚饭了。看着满桌热气腾腾的菜肴,看着一旁微笑的爸爸妈妈,我忽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从买菜、择菜到做饭、盛菜,我们全家人一起动手,共同劳动,这饭菜吃起来就会格外美味。我想,倘若自己没有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只是在屋子里埋头写作业,等着爸爸妈妈买菜、做饭,那我一定不会有现在这种感觉。我还知道,这种感觉叫作幸福。
这便是这顿周末晚餐最吸引我的地方。在进入初三以后,我总是忙着复习与备考,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不知不觉间,我们似乎变得陌生了。感谢每周末的这顿晚餐,让我们有了一个全家坐在一起聊天的机会,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与任务。但是我们都觉得,这些劳动并不辛苦,相反,它充满了幸福的滋味。
盘中餐,盘中餐,一家团圆便是甜。
「亮点解析」
全家人一起买菜、做饭,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享用“盘中餐”,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考生用真实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令人羡慕的生活图景。文章选材于日常生活,语言清新,逻辑清晰。此外,考生还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充实文章,使内容更加丰富,主题鲜明突出。
「高分习作」
盘中餐
一考生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爷爷的身影总是与那片稻田紧密相连。
每到春天水稻育种的时节,爷爷便会扛着锄头,带着我走向那片等待播种的土地。阳光洒在他宽厚的背上,他弯下腰,熟练地翻松泥土,我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只见爷爷粗糙的大手抓住种子,将其均匀地撒在田垄里,眼神中满是期待。在撒种的过程中,他经常对我说:“孩子,这土地可不欺人,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种稻就像做人,要实在,才会有好收成。”
随后的日子里,爷爷每天浇水、施肥、除草,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水稻秧苗在爷爷的精心侍弄下长得绿油油的,格外喜人。不久后,秧苗便被爷爷精心地移栽到稻田里。
夏日炎炎,爷爷头戴草帽,身穿洗得发白的蓝色布衫,弯腰站在稻田间。他的额头上挂着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稻叶上,他却对此毫不在意。此时,他的双手正稳稳地抓住一棵杂草,随后猛地用力一薅,杂草便被连根带泥地拔了出来。爷爷的动作沉稳而有节奏,像是在与稻田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有一次,因为天太热了,我偷懒不想除草,爷爷便直起腰来严肃地说:“这些稻子从一粒小小的种子一点点长起来,多不容易。咱要是不把草除干净,稻子就没力气生长。咱们可不能糟蹋了这些粮食!”
收获的季节,稻田一片金黄。爷爷手持镰刀,弯着腰收割水稻,他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只见他站在稻田中,微微弓着背,左手揽过一把稻穗,右手轻轻一挥镰刀,稻穗便整齐地伏下身来。稻穗在他的手中轻轻舞动,像是在为他的收获鼓掌。
回到家中,奶奶将新收的稻谷脱壳,煮成白米饭。那晶莹的米粒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吃在嘴里,满是幸福的味道。那一刻,我明白了:爷爷在稻田里挥洒的每一滴汗水,都是为了这来之不易的盘中餐。
如今,爷爷年迈,干不动农活儿了,那片稻田被承包给了别人耕种。但每当我坐在餐桌前,看到那碗冒着热气的米饭,总会想起爷爷劳作的身影,心中便会涌起对劳动的敬畏和对食物的珍惜之情。
「亮点解析」
“盘中餐”是怎么来的?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深有感悟。爷爷翻松泥土、撒下稻种、精心移栽、挥汗除草、握镰收割……这一系列的劳动付出,才能换来我们餐桌上晶莹的白米饭。考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了稼穑艰辛,从侧面体现了“盘中餐”的来之不易。文章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细致,语言流畅。
「高分习作」
盘中餐
一考生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写不好母亲,我青涩的笔触难以描绘她养育我时的艰辛,稚嫩的文字也难以写尽她对我无微不至的呵护。思忖良久,我决定写一顿盘中餐,用以尝鼎一脔,记录一下母亲对我的爱。
当太阳刚从东边探出半个头,食物的香气就飘进卧室把我唤醒了。我睡眼惺忪地打开房门,晃晃悠悠地走进洗手间,洗漱完再寻着香味坐到餐桌旁。桌上已经摆了许多食物:包子、米粥、豆浆、小菜……我不由得食指大动,舀一勺米粥送入口中,那细腻绵滑的口感便在舌尖蔓延开来,一股暖意瞬间涌遍我的全身。随后,我又咬了一口包子,再夹上一些妈妈拌的小菜,那小菜中咸辣的香气瞬间便让我食欲大开。这些食物看似简单,但母亲却下足了功夫。记得有一次天还没有亮,我迷迷糊糊地下床喝水,刚一出卧室门就听见厨房里的粥锅传来“咕嘟咕嘟”的冒泡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走了过去,看见母亲正在厨房忙碌着为我做早餐。原来,在每个清晨,母亲都是这样忙碌着的。
每当上午的课程结束,午休时我便和三五个同学聚在一起,准备开启美好的午餐时光。“也不知道今天中午有什么好吃的。”我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打开了母亲给我准备的便当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透明的水果盒,我用牙签插了一小块苹果送入口中,苹果甘甜的汁水在口中蔓延开来。“好甜!”我盖上水果盒,心情愉悦地拿出了下面的保温饭盒。饭盒的第一层是香辣肉丝,第二层是肉炒木耳,最下层则盛的是香喷喷的白米饭。看着一旁的同学放光的双眼,我微微一笑:“带了这么多菜,我一个人吃不完,你们也尝尝。”话音刚落,几双筷子就从不同的方向伸向了我的午餐。“香,真香!”“比饭店做的都好吃!”在同学的羡慕和称赞中,我觉得母亲给我带的不是饭菜,而是蜜罐。要不然,这些饭菜怎么会看着、闻着、吃着都这么美味呢?
傍晚,母亲踩着夕阳的余晖迈进家门。她麻利地换上拖鞋,顺手把提包放到沙发上,拎着青菜就钻进厨房里。紧接着,洗菜的流水声、刀刃与菜板的碰撞声、锅铲撞击铁锅的翻炒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厨房交响乐。而母亲,则成了这支交响乐团中最优秀的指挥。不一会儿,菜香扑鼻而来,晚餐做好了。我走到饭桌前一看,只见黄澄澄的鸡蛋躺在红艳艳的番茄中,冒着油的肉丝伴在翠绿的青椒旁,白嫩嫩的豆腐上撒着细碎的葱花……这些都是我喜欢吃的菜肴,我不由得满心欢喜。
一日三餐,岁岁年年,母亲把自己淹没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乐中,烹煮出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也让我每一天的生活都变得有滋有味。这盘中盛的,不仅仅是饭菜,还有母亲起早贪黑的辛劳,精挑细选的用心,以及她对我无私的爱。
「亮点解析」
编辑:张天逸
母亲每天天不亮就为“我”准备好下足了功夫的“盘中餐”,每天午休同学们都要羡慕母亲给“我”带的“盘中餐”,每天晚上母亲都会给一家人端上有滋有味的“盘中餐”……考生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出母亲对家人的爱,也写出了“我”对母爱的理解,对母亲的赞美。考生善用细节描写,展示出一幅幅极富生活气息的感人画面,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