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比喻,让语言熠熠生辉

作者: 何子芳

巧用比喻,让语言熠熠生辉0

秦牧曾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作者就运用了大量的独特的比喻刻画托尔斯泰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以此文为例,学习一下运用比喻使文章更加精彩、让语言熠熠生辉的方法。

「教材品读」

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其中,大量比喻修辞的运用,对托尔斯泰的“形”和“神”进行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将我们带进了想象的空间。我们来看以下几段选文: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节选自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有删改)

「写作秘籍」

分析选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作者刻画托尔斯泰的肖像时,抓住了他的脸庞、胡髭、长髯、脸膛、眉毛、鬈发、须发、胡子、额头、皮肤等部位的特征,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它们比作植被、空地、树皮、树根、泡沫、热带森林、白浪、横梁、木柴、村舍外墙等。作者把一张脸上的器官分开设喻,又让这些比喻处于同一个情境中,喻体都依据这个情境进行创设,且形成一个整体,彼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映成趣,不仅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而且突出了托尔斯泰看上去粗鄙这一特征。

分析选文的第三段和第四段,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种设喻方法。这种方法是抓住瞬间,拓展空间,延伸设喻。选段抓住托尔斯泰“穿透心灵的审视”这一瞬间,连设了五个比喻:“黑豹似的目光”是在探寻,紧接着是“钢刀”“击中要害”,之后是“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最后“刀剑入鞘”。在不足三百字的篇幅里,作者连用了五个锋利无比的比喻。而“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却因五个比喻安排得十分紧凑,仿佛瞬间完成了一次狩猎。作者把一秒钟的事情,延展成几百字的文段,瞬间勾勒出了托尔斯泰眼神的犀利。

正是得益于大量比喻修辞的运用,这篇文章才会让人觉得语言非常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技法锦囊」

“比喻”是修辞学中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辞格,在写作中运用这种修辞方式,能使文章更加精彩。

一、抓住特征,形神兼备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有时我们能够通过五官直接感受到本体和喻体的形似性,如颜色、形状等,有时却需要我们去寻找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的内在神韵,从而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作者写托尔斯泰的“脸膛”,“皱似树皮”;写“眉毛”,将之比喻成“纠缠不清的树根”,表现眉毛的杂乱;写“鬈发”,用“像泡沫一样”进行比喻,表现头发堆积很高也很杂乱的样子。这些描写,既抓住了本体的特征,又通过合理的比喻,形成极强的画面感,引导读者展开对托尔斯泰相貌的想象。

在写作过程中,当我们要运用比喻进行修饰时,必须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具体的语境进行合理想象,从而确定喻体。这样,我们才能使比喻更加恰切,形神兼备。

二、多种类型,综合运用

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高超的语言运用者通常不会运用单一的某一种比喻类型,他们总是巧妙地综合运用多种比喻类型,使语言灵动多姿。比如选文第二段,“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是暗喻,本体和喻体用破折号来连接,将托尔斯泰的小眼睛比作小窗,额头比作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是明喻,将额头比作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是借喻,本体和比喻词没有出现,直接用“低矮的陋屋”代替本体。这三个不同类型的比喻句,更巧妙也更有力地表现了托尔斯泰长相的丑陋。

运用比喻修辞写作时,我们也要学习《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多种比喻类型综合运用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作文灵动丰富,不显单一。

三、创设情境,系统运用

单一的比喻句能够增添作品语言的表现力,连续多个比喻的综合运用,就会成为表达的亮点,让语言熠熠生辉。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作者先总说一句“这个出身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然后以“乡野”景物为喻体,逐一描绘托尔斯泰的肖像,如“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等句子。读者读后可以借助这些乡野景物,联想到托尔斯泰的肖像,自然就能得出其丑陋的特征,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同样,对于瞬间的场景,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抓住特征,创设情境,延展空间,然后再运用恰当的喻体描摹本体,令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我们在运用比喻描摹事物或场景时,可以学习本文创设情境的方式,先根据特征确定一个情境,然后根据情境选取喻体,逐一表现本体。这样,这些由多个比喻组成的“比喻群”就会可观可感,语言便有了画面感、生动性。

四、多种修辞,扮靓语言

一种颜色描绘不出美丽的春天,只有用多种色彩进行描摹,才会令春天绚烂多彩。同理,在一篇文章中,我们只单纯运用比喻一种修辞手法,同样也难以描绘出事物的美。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作者不仅比喻运用恰当,而且还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如“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把托尔斯泰的胡子比作“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众所周知,胡子再长也无法达到“滔滔白浪”的程度,因此,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夸张手法。两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托尔斯泰胡子白并且茂密的特点,画面感极强,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再如写“长髯”,作者用了“覆盖了”,之后又连用了两个“遮住了”,表现长髯“长”与“多”的特点,构成了排比句式,结构整齐,语势铿锵。

写作时,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扮靓语言,这样才能使石头唱歌,流水动情,草木会倾诉心中的秘密,枯枝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

「高分习作」

珍藏心底的微光

张欣蕊

她平凡而又真实,她藏在我的心底,闪着微光,指引着我向前去。

——题记

在我家的店铺旁边,有一个煎饼摊儿。摊主是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妇女,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就像水潭边浓密的苇草,细密而茂盛。那双眼睛恰似一泓清泉,清澈透明,如水晶般晶莹。眉毛上方,是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的皱纹。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映着煎饼炉跳动的火苗,仿佛一朵饱经风霜的蜡梅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性格。

每次经过煎饼摊儿时,我总能看见摊主阿姨在一心一意地摊着煎饼。她的身子跟随着手臂的摆动,在圆圆的煎饼鏊子前顺时针移动,像是一块永不停歇的表。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我觉得摊主阿姨也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形象。她那双不停地摊着煎饼的手,像极了一个瘦削的圆规在画圆。当然,“圆规”也不是一直在画圆的。当煎饼摊好后,摊主阿姨便会直起腰来擦干净手收钱,此时她的那双手,像是一位指挥家在激情指挥,又像是一位太极高手在进行表演。

那天,我饥肠辘辘地找阿姨买煎饼,可到了煎饼摊儿前,却看到这里空无一人。四处打量了一番,我才发现她原来正在隔壁卖核桃的摊前忙得不可开交。原来,卖核桃的王叔父亲前不久被车撞伤了,王叔王婶着急赶回老家去。摊主阿姨听说后,立刻主动提出帮忙照看摊位。你看,她站在摊前,正微笑着将顾客挑好的核桃放到秤盘上,然后用手缓缓拨弄着秤砣,随后便准确地报出斤两和钱数,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等顾客付过款后,她便麻利地拿起核桃递到顾客手中,还不住地说:“谢谢,欢迎下次光顾。”她那满脸的笑意,令人感到温暖。

面对别人的询问,摊主阿姨只是微微一笑,她说:“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咱们伸出手帮一把,那不是应该的吗?”

从那以后,我常来光顾她的生意。不为别的,只为她这份乐于助人的情怀,为她那颗善良的心。此后的日子里,每当我学着帮助他人时,她那朴实的身影、动人的微笑总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如同一缕阳光,照亮我的心扉,教我向善,助我成长。

「亮点解析」

这是一篇巧用比喻手法的佳作。作者通过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热心助人、心地善良的卖煎饼的女摊主。文章巧设情境,表现出人物的特点,不仅语言生动,画面感强,更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编辑:张天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