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舞云天 梦回千年

作者: 赵俊辉

鹤舞云天 梦回千年0

黄鹤楼,这座矗立于长江之滨的千年古楼,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它的一砖一石、一梁一柱,似乎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今天,我们将一起观赏黄鹤楼的壮美景色,感受它的宏伟气势和独特魅力。

「时文选粹」

登黄鹤楼

熊召政

古时的黄鹤楼是文人骚客聚首之地。五月登楼,望短笛之梅,落瓣于芙蓉雪浪;九月凭栏,看长亭之柳,系舟在米市渔街。登临此楼,人们各有各的感悟。

如今登楼的人,旺季时如蚁聚。然而在这里发思古幽情的人,却没有几个了。人们当然不必追寻汉朝的黄鹤究竟飞往何处,唐代的白云又飘向哪里。那些鸡犬桑麻的往事,早已失落在繁华之中。夹在旅游的人群中,我也曾好几次置身这高拔的仿古建筑,临观苍茫河汉,回之望之,歌之啸之。

倚楼西望,苍茫一片,那是莺飞草长的江汉平原。这云梦大泽的遗址,尚有碧水千湖。牧歌与渔歌揉成的水彩平畴上,更有一条江水横穿而过。涌入楚地的长江,开始有了大气魄。溯江而上,在进入南津关,探奇二百里三峡,继而去巴蜀买醉,天府搜神之前,不妨先来欣赏葛洲坝的水利枢纽工程。鬼斧神工,耸大江铁门;经天纬地,锁高峡洪波,好一幅精美绝伦的智能风景画。更有旋转于江心的巨型水轮发电机,让你体会到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宏伟。

凭栏东眺,拍天而去的长江早已挣断了西塞山前的千寻铁锁。轮船穿梭在吴头楚尾,往返穿过迷蒙烟雨,当然也有二十四番花讯。如果在黄花初吐,紫蟹才肥的季节,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上,大小游船便会如同过江之鲫般众多。

在黄鹤楼上向北远眺,胸中顿时涌起一股侠气。在古时的中原大地,是谁在黄河的左岸磨剑?又是谁在萧萧的易水上放歌?自古以来,燕赵之地多出慷慨悲歌之士,他们的忧患意识凝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情结。中原逐鹿,在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人逐老了青春?

当我站在黄鹤楼上遥望南方,片刻间,一颗心已随着呼啸而去的火车,越洞庭烟波,过潇湘峻岭,载欣载奔,去到南粤的椰林蕉雨中,体会新世纪的大氛围。南国多山,山生雾,雾生神秘,神秘而生智慧。智慧则如南国山外的海。在这片海中,中原之鹿化身为拨浪长鲸。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它仪态万方,锦鳞游泳。飙风回溜,概莫能阻。

置身黄鹤楼头,眼界宽,心界更宽。与楼相对,汉阳的龟山之侧,是俞伯牙碎琴谢知音的古琴台遗址。龟蛇对峙,控扼大江;一琴一鹤,隔江呼应。然而,我眼前翩跹的,不再是那一只汉朝的黄鹤;我心中弹奏的,也绝非春秋时代的那一张古琴。在今天,恐怕没有人愿意当跨鹤巡天的仙人了。要么做中原大地的逐鹿英雄,要么当大海上的骑鲸勇士。至于我,虽不能逐鹿骑鲸,却甘当勇士们的知音,自觉幸甚至!

(选自《文明的远歌》,文章有删改)

「快乐演练」

1.作者分别从西、东、北、南不同方位描写黄鹤楼的美景,请你简述不同方位的景色各自的特点。

2.本文重点写登楼所见,可文章很多地方却谈古道今,这样写有何作用?

3.“然而,我眼前翩跹的,不再是那一只汉朝的黄鹤;我心中弹奏的,也绝非春秋时代的那一张古琴。”结合全文分析,作者通过这篇散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或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请逐条说明)

「参考答案」

1.作者分别从西、东、北、南不同方位描写黄鹤楼的美景,各方位的景色特点如下:

西望:景色苍茫,展现出江汉平原的自然风光、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雄伟壮丽。

东眺:长江上船只往来频繁,在吴头楚尾间穿梭,还有四季不同的美丽花讯。

北眺:胸中充满侠气,联想到古时中原大地上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悲歌。

南望:跟随着火车越过洞庭湖、潇湘峻岭,展示出南国的景象,由此感受到新世纪的大氛围,联想到中国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的作为。

2.作者通过古今对比,赋予了文章厚重的历史感。这种对比不仅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深厚韵味,从而讴歌了黄鹤楼在新时代的新气象。

3.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古代文人情怀的深切感受,并且传达出“我”对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赞美,对社会快速进步的热切期待。

4.对比手法:文章多处运用古今对比,如用古时登黄鹤楼的人与如今登楼的人进行对比,将古代的文人情怀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对比等,使文章层次分明,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引用典故:文章多次引用古代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俞伯牙碎琴谢知音”等,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读写链接」

选文以黄鹤楼为写作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历史韵味与现代气息交融的境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方位描写、古今对比、引用典故等,描绘出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让读者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黄鹤楼的魅力。

1.方位描写法

作者分别从西、东、北、南不同方位描绘黄鹤楼的美景,例如:“倚楼西望,苍茫一片,那是莺飞草长的江汉平原”“凭栏东眺,拍天而去的长江早已挣断了西塞山前的千寻铁锁”“在黄鹤楼上向北远眺,胸中顿时涌起一股侠气”“当我站在黄鹤楼上遥望南方,片刻间,一颗心已随着呼啸而去的火车,越洞庭烟波,过潇湘峻岭,载欣载奔,去到南粤的椰林蕉雨中,体会新世纪的大氛围”。作者通过对不同方位的描写,不仅全面展示了黄鹤楼及其周边的美景,还赋予文章一种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描写方法,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在黄鹤楼上领略四方的壮丽景象。

2.古今对比法

选文中这样描述,“人们当然不必追寻汉朝的黄鹤究竟飞往何处,唐代的白云又飘向哪里。那些鸡犬桑麻的往事,早已失落在繁华之中”“在今天,恐怕没有人愿意当跨鹤巡天的仙人了。要么做中原大地的逐鹿英雄,要么当大海上的骑鲸勇士”。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古今对比法,将古代的文人情怀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时代的变迁,还表达出作者对社会进步的赞美。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深度,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引用典故法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引用古代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与楼相对,汉阳的龟山之侧,是俞伯牙碎琴谢知音的古琴台遗址”“在古时的中原大地,是谁在黄河的左岸磨剑?又是谁在萧萧的易水上放歌?”这些典故的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趣味性,还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素材手账」

黄鹤楼的传说

黄鹤楼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建造的军事瞭望台,关于它的由来传说很多,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的一个讲一讲。

相传,有个穷道士多年在辛氏开的饭店吃饭赊酒,辛氏从没嫌过他穷,一直热情地款待他。一日,道士说:“叨扰贵店多年,承蒙盛情款待,今天我要回报你。”说着他便用手中的橘皮在饭店的墙壁上画了一只鹤,并告诉辛氏,这只鹤只要听到客人拍手唱歌,便会从墙上飞下来起舞助兴。人们听说此事后,都心生好奇,争先恐后地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黄鹤起舞的风采。因此,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没几年辛氏便富甲一方。

多年以后,道士复来,辛氏热情款待。席间,道士取出一只玉笛吹奏起来,那只黄鹤闻声便从墙上飞下来。随后道士跨上鹤背,黄鹤带着他展翅腾空而去。辛氏为报答道士并纪念这段奇遇,在饭店原址上修建了黄鹤楼,这便是“橘皮画鹤”的故事。

文人最爱黄鹤楼

从古至今,历代文人登临咏唱,创作了与黄鹤楼有关的诗词千余首。从黄鹤楼南门进来,有一条长长的石碑廊,多位书法大家都在此书写了关于黄鹤楼的诗词名句。以下,我们就选取几首一起诵读吧!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梦武昌

〔元〕揭傒斯

黄鹤楼前鹦鹉洲,梦中浑似昔时游。

苍山斜入三湘路,落日平铺七泽流。

鼓角沉雄遥动地,帆樯高下乱维舟。

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鸥。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文题亮相」

中华名胜古迹,是悠悠岁月的见证者:石阶轻踏,回响着千年的步履声声;古木参天,掩映着历史的沧桑面容;一砖一瓦,镌刻着往昔的辉煌与梦想。你看,山川之间,庙宇楼阁巍然屹立;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落入凡尘。碧水绕村流,古桥映月影。故事在风中低语,诉说着不变的情意。

你曾经游览过哪些中华大地上的名胜古迹?这些名胜古迹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请以《我心中的____________》为题,写一个你曾经游览过的名胜古迹。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如需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请用××代替;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思路」

确定写作对象。我们需要选定一个曾经游览过的中华名胜古迹作为写作对象。这个名胜古迹可以是给我们留下过深刻印象的地方,也可以是对“我”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描述名胜古迹。我们还要详细描述所选名胜古迹的特色和魅力,可以从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描绘,以便读者对这个名胜古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表达个人感受。在文章中,我们还要结合游览的经历,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感受。在文章中分享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名胜古迹给我们的心灵带来的震撼,让我们受到启发。

挖掘文化价值。在文章中,我们还应该深入挖掘名胜古迹的文化价值。可以探讨它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名胜古迹的魅力和意义。

结尾总结升华。我们在结尾部分还应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名胜古迹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和深切感受。同时,表达“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高分习作」

我心中的黄鹤楼

杨悦晨

在我心中有一座楼,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的象征,它就是位于武汉的黄鹤楼。

初次听闻黄鹤楼,是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中的离别之情,如江水般绵延不绝,深深地触动了我。于是,黄鹤楼便成了我心中一个神秘并向往的地方。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踏上了前往黄鹤楼的旅程。还未走近,我便已远远望见那古色古香的楼阁矗立在江边,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走进黄鹤楼,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楼内,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和诗词碑刻,仿佛在诉说着黄鹤楼的传奇故事。窗棂上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既有飞禽走兽,又有山水人物,每一处细节都表现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登上黄鹤楼的最高处,我极目远眺,长江如一条巨龙蜿蜒东去,江面上有船只穿梭,繁忙而有序。远处的武汉三镇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此时此刻,我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畔响起,黄鹤楼的历史与变迁,如同一幅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黄鹤楼,你不仅仅是一座楼阁,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者。你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江城的沧桑巨变。你的存在,让这座城市有了灵魂,更有了文化的底蕴。

离开黄鹤楼时,我心中充满不舍。但我知道,黄鹤楼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成为我心中一道永恒的风景。每当我想起黄鹤楼,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亮点解析」

作者通过叙述自己游览黄鹤楼的经历,生动地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充分展现出作者对黄鹤楼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在描写黄鹤楼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黄鹤楼的独特魅力。同时,作者还通过引用古诗词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

编辑:栾雨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