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者: 雷江
正像有首歌唱的那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三国时代早已经成为历史;然而“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中的人物却依旧活在人们心中。这是因为,这世上有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文化讲坛」
谈谈《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它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同时也是此类小说的巅峰之作。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除了《三国演义》,他还著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以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据史料记载,罗贯中曾经师从施耐庵,并且还参与了另一部古典名著《水浒传》的编写和整理工作。
《三国演义》采用浅显的文言写成,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具有典雅简洁之味,又不失明快生动之趣。在写作手法上,它具有以下特点:
故事宏大,结构精巧。《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大致可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个部分。小说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以蜀国的人物和事件为中心,以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为重点,多条叙事线索并行推进,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场大战,串联起大大小小的矛盾斗争,从而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人物众多,个性鲜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数量众多且个性鲜明,有名有姓的角色超过一千个,其中性格描绘较为详细的接近一百人,能够称得上典型形象的也有数十人,甚至有的人物形象还成为某一类人的代名词。这些人物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性格,无一相同,其中最突出的人物形象被称为“三绝”:诸葛亮的“智绝”、曹操的“奸绝”和关羽的“义绝”。在塑造人物时,作者还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避免简单的脸谱化。例如,关羽虽然忠义勇猛、好学坦荡,但也存在骄傲自大、不顾大局的缺点,这最终导致了他“大意失荆州”和“败走麦城”,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叹惜。
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从全书整体来看,《三国演义》描绘了长达百年的历史变迁,其间风云变幻,波澜壮阔;而从局部细节看,其中的故事也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以赤壁之战为例,周瑜与诸葛亮斗而不破,联手抗曹。周瑜巧妙布下反间计,使得曹军误杀水军大将,自断羽翼;庞统则向曹操献上连环计,使曹军的战船被锁成一片,落入陷阱;黄盖则使用苦肉计,骗取曹操信任,最终以火船冲击曹军水营。这三个计策环环相扣,中间还穿插了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故事,可谓精彩纷呈。曹操率领残兵败将历经数道伏击,在华容道被关羽放走,惊险逃生。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步步惊心。
大笔如椽,不乏细节。《三国演义》在写人叙事时,主要采用了“略貌取神”的手法,即通过粗线条勾勒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和事件的本质,同时也会穿插细节描写,来增强故事的生动性。例如,曹操在行军途中下令士兵不得践踏麦田,违者将被斩首。然而,他的坐骑因受惊而闯入麦田。曹操假装要自刎,但在众人的劝阻下,他改以剑割下自己的头发,称“割发权代首”,“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寥寥数笔,粗中有细,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狡猾的“奸雄”形象。
《三国演义》以其高超的写作手法,揭示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总结了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斗争经验和智慧,彰显了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华传统价值观,表现了百姓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愿望。它不愧为一部享誉世界的小说名著。
曹操见云东冲西突,所向无前,莫敢迎敌,救了黄忠,又救了张著,奋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来赶赵云。云已杀回本寨,部将张翼接着,望见后面尘起,知是曹兵追来,即谓云曰:“追兵渐近,可令军士闭上寨门,上敌楼防护。”云喝曰:“休闭寨门!汝岂不知吾昔在当阳长坂时,单枪匹马,觑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今有军有将,又何惧哉!”遂拨弓弩手于寨外壕中埋伏,将营内旗枪,尽皆倒偃,金鼓不鸣。云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
却说张郃、徐晃领兵追至蜀寨,天色已暮,见寨中偃旗息鼓,又见赵云匹马单枪,立于营外,寨门大开,二将不敢前进。正疑之间,曹操亲到,急催督众军向前。众军听令,大喊一声,杀奔营前,见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就回。赵云把枪一招,壕中弓弩齐发。时天色昏黑,正不知蜀兵多少,操先拨回马走。只听得后面喊声大震,鼓角齐鸣,蜀兵赶来。曹兵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知其数。赵云、黄忠、张著各引兵一枝,追杀甚急。操正奔走间,忽刘封、孟达率二枝兵,从米仓山路杀来,放火烧粮草。操弃了北山粮草,忙回南郑。徐晃、张郃扎脚不住,亦弃本寨而走。赵云占了曹寨,黄忠夺了粮草,汉水所得军器无数,大获胜捷,差人去报玄德。玄德遂同孔明前至汉水,问赵云的部卒曰:“子龙如何厮杀?”军士将子龙救黄忠、拒汉水之事,细述一遍。玄德大喜,看了山前山后险峻之路,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阅读指津」
尽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有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那就是赵云。赵云,字子龙,与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并称为蜀汉“五虎上将”。他仪表不凡,“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他英勇善战,鲜有败绩,被后世称为“常胜将军”,在长坂坡一战中,他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他忠心耿耿,多次在危难中救出刘备;他心系黎民,劝谏刘备将田地分给百姓,而非赏赐给众将;他胆识过人,临危不乱,选段中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
选段故事的背景是:黄忠在定军山采用“以逸待劳”之计,斩杀了曹军名将夏侯渊。为此曹操率军报复,包围了前来劫粮草的黄忠等人。赵云率部营救,如入无人之境,先后救出了黄忠和张著。曹操“奋然大怒”,亲自率军追击。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部将张翼准备采取“闭上寨门,上敌楼防护”的应战策略,但显然是以寡敌众,结果可想而知,定会是凶多吉少。赵云当机立断,下令大开寨门,在寨外埋伏弓弩手,同时偃旗息鼓,布下疑阵,然后“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曹军名将张郃、徐晃领兵追来,见此情景摸不清虚实,也许是忌惮赵云的勇猛,也许是怀疑赵云设有陷阱,竟然“不敢前进”。待老谋深算的曹操赶到,显然不甘就此退军,但是在“催督众军向前”试探时,发现“赵云全然不动”。曹兵色厉内荏,自乱阵脚,最终“翻身就回”,选择撤退。赵云趁机下令反击,曹操兵败如山倒,损兵折将,仓皇奔逃,丢了营寨和粮草。刘备视察战场后,感叹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这就是成语“浑身是胆”的由来。
选段巧妙地运用了映衬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首先通过描绘张翼的循规蹈矩和被动防御,来凸显赵云的临危不乱和善于谋略;接着又以曹军将领的多疑和虚张声势,来反衬赵云的料敌于先和从容不迫;最后则借刘备的惊喜和高度赞扬,来强调赵云的英勇气质和卓越胆识。作者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描绘方式,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位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
「古今漫谈」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的伟大在哪里?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伟大在哪里
李天飞
诸葛亮从一个智慧的谋士跃升为蜀汉的顶梁柱。当然,跃升为蜀汉的顶梁柱,没什么大不了。魏、蜀、吴三个政权都不缺顶梁柱。司马懿是曹魏的顶梁柱,周瑜是东吴的顶梁柱。诸葛亮比他们突出在什么地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能否打动人心,不在于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而在于他们的人性。
诸葛亮这个顶梁柱的意义,是明知道北伐前景渺茫,还是要坚决完成振兴汉室、克复中原的大志。
曹魏是强大的,蜀汉是弱小的。但是敢于以弱小去挑战强大,哪怕是明知道必败也要前行,这才是诸葛亮的可歌可泣之处。所以,诸葛亮那句流传后世的名言,也是在《后出师表》里说出来的:“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吗?没有。他只能“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尽一切可能去做。不回头,不止步,做到死,才算完。这难道不是一场悲壮的征程吗?
诸葛亮故事的高潮,发生在“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得了重病,通过夜观天象得知自己命不久矣,于是想到了一种“禳星之法”,试图延长自己的寿命。
诸葛亮叫姜维带四十九名士兵,各举黑旗,穿黑衣,环绕帐外,自己在帐中摆下祈禳用的灯火。如果七日内主灯不灭,诸葛亮的寿命就可以延长十二年;如果主灯灭,则诸葛亮命不久矣。谁知道这个时候,魏将夏侯霸带兵来袭。这个故事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实际上这是诸葛亮面对命运的最后一次抗争。他与周瑜抗争,与孟获抗争,与曹魏抗争,一次比一次激烈。如今,他要直接抗争命运!这个抗争已经到了人的极点。
这个故事中还蕴含着一个极大的悲剧,那就是魏延闯帐。眼看禳星已经六天六夜,即将大功告成,魏延突然闯入帐中,竟将主灯扑灭。
你会拍着大腿深深叹息,唉!要是魏延不闯进来,该有多好!要是魏延脚步稍轻些,或许就能成功了。然而,那是不可能的。命运的悲剧注定了禳星必灭。这件事越是功败垂成,越说明命运这条恶龙的强大与残酷。
所以,诸葛亮形象的伟大,并非仅在于他的智慧、儒雅乃至忠诚。重要的是,他的一生,都在与一个不可能战胜的力量作战,在作战中,他树立了自己的人格。这斗争力度之强,岂不高过了关羽、张飞等英雄?所以人们无不感慨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终身遗憾,感慨这场流传千古的巨大悲剧。(节选自《青年文摘》 2023年第二十期,文章有删改)
「快乐演练」
1.文章开篇提到司马懿和周瑜,有什么用意?
2.诸葛亮“禳星续命”情节,一度被作为封建糟粕批判,作者却在文中提出了什么全新的观点?
3.古往今来,有许多吟咏诸葛亮的诗词名句,除了文中所引,请再举两例。
「参考答案」
1.文章开篇提到司马懿和周瑜,起到了正面衬托的作用,引出对诸葛亮突出之处的探讨。
2.在作者看来,这一虚构情节是诸葛亮抗争命运的极点,禳星失败,“说明命运这条恶龙的强大与残酷”,令故事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壮力量。
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温庭筠);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王安石)。
「趣味笔记」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它通过分回标目和分章回叙事的方式将故事前后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章回小说,其作者罗贯中因此被誉为“章回小说的鼻祖”。
最初,《三国演义》共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每回的标题是一个单句,如“刘玄德斩寇立功”,这反映出早期章回小说的特征。后来,经过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整理和修订,将原著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并采用对偶句作为每一回的标题,同时添加了评语,最终形成了现今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版本。
编辑:栾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