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者: 雷江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意思是这部作品在抒发忧愤之情时,巧妙地融入了诙谐幽默的元素,虽以委婉含蓄的方式反映生活,却字里行间饱含讽刺意味。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儒林外史》,领略这部古代讽刺小说的独特魅力。
【文化讲坛】
谈谈《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堪称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作者,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人,是清代著名小说家。除《儒林外史》,还有《文木山房集》四卷传世。
“儒林”,原指儒家学者,后来泛指读书人的圈子;“外史”,即野史、杂史,多指以人物描写为主的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封建社会读书人生存现状和精神状态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全书共五十六回。第一回为楔子,讲述了元末明初诗人兼画家王冕拒绝科举、蔑视权贵的故事,与主体部分展现的儒林丑态形成鲜明对比,起到了开篇明义的作用;从第二回至第三十回,描绘儒林的种种丑态;从第三十一回至第四十六回,作者刻画了诸多正面人物,并提出挽救世风的主张;从第四十七回至第五十五回,书中呈现的负面人物比比皆是,不过在这之中有几个市井奇人,他们虽生活艰难,但才华横溢、品格高洁;而书中最后一回,是对全书主要内容的概括,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曾一度被怀疑是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设置散点透视的结构。与一般小说不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儒林外史》:“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也就是说,这部作品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书中一个人的故事讲完了,便会自然带出另一个人的故事。在后面的情节中,虽然前面的人物会再度登场,但也只是个陪衬的角色了。作者运用这种独特的结构,串联起了二百多个人物和几十个故事,全方位地描绘出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状态。
借鉴史家“春秋笔法”。孔子修《春秋》时,以一字寓褒贬,后世便将这种语言简洁而又意含褒贬的写法称为“春秋笔法”。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就采用了这一笔法。他通过白描手法叙写儒林中的人物和故事,小说内容不给予直接评议,却能将美丑自然显现出来。例如:范进为母亲守丧期间,在汤知县的宴席上,范进不肯使用银镶杯箸,换上了竹筷,却“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按照旧时习俗,守丧期间的人应当戒奢侈、禁牽食以尽孝道。吴敬梓对范进这一行为的描写,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做到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铸造生动鲜活的语言。《儒林外史》的叙述语言以白话为主,不时插入浅显文言,简洁而不失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书中的对话语言更是精妙,往往能精准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此外,书中还大量引用民间俗语,如“死知府不如活老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这些俗语闪烁着生活的智慧,散发着乡土气息,为作品添加了真实感。
【精彩片段】
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馀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那童生跪下道:“求大
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这里了,又面试些甚么?”那童生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都是些粗心浮气的说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去!”一声吩咐过了,两傍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
周学道虽然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儒林外史》第三回,内容有删改)
【阅读指津】
选段中的周学道名为周进,是《儒林外史》主体部分着力刻画的一个儒生。他虽然年过六十,却仍旧是个“童生”,因多次科举落第,只能为商人记账谋生。一天,周进跟随商人前往省城参观贡院,踏入考场后,看着考场中的号板,他触景生情,竟“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苏醒后又放声痛哭。众商人见他境遇如此凄惨,纷纷凑钱相助,让他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此后,周进连中举人、进士,仕途顺遂,最终官至广东学道,负责科举取士等事宜。选段中描写的就是周进主持考试,录取范进等人的情景。下面,我们从如下三个角度来加以赏析:
于白描中见神韵。白描本来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从而突出事物的神韵。后来,借指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事物的写作手法。吴敬梓就是运用白描刻画人物的高手。在《儒林外史》中,“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简单的衣着描写,便表现出范进的穷困潦倒;“跪下”“磕头下去了”寥寥数字,既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又揭示出该人物在精神上已经“跪下”的事实,早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于对比中见讽刺。所谓对比,即在写作中把两种对立的人、事、物或者同一人或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对照着来写,从而达到揭示矛盾、突出主题的效果。选段中,周进对范进文章的最初印象是“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最后却又称赞其文章为“天地间之至文”“一字一珠”,前后的评价大相径庭,让人啼笑皆非。
于荒诞中见真实。范进说自己“文字荒谬”,虽然是一种谦虚的表达,却也显出他对自己有一定的自知之明。起初,他的文章本被考官“丢过一边不看了”,眼看着又要重复落第的噩梦。然而,因为久久无人交卷,周进百无聊赖之下翻阅第二遍,竟然觉得文章“有些意思”。等他看完第三遍时,范进的文章就变成了“天地间之至文”,这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是,读后却又感觉十分真实,其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从表面上看,作者在细节描写上下足了功夫。周进也曾一度穷困潦倒,出于对范进坚持科考的“苦志”心态的肯定,他才会看第二遍文章。因为带着同情心态,所以周进对范进文章的观感发生了变化。接着,魏好古自荐“诗词歌赋都会”,引起了迂腐的周进对杂学的反感。因此,在周进第三次阅读范进同样充斥迂腐气息的文章时,评价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封建末世,儒生丑态百出,科举制度也十分荒唐,这本来就是活生生的现实,作者又运用现实主义的笔墨加以描画,自然会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真实。
【趣味笔记】
吴敬梓深夜“暖足"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生于名门望族,后来家业衰落,他不善持家又慷慨好施,不久便家财散尽,被迫到外地谋生,看尽世态炎凉。即便身处困境,他依然坚持理想,追求独立自尊的人格。
冬夜寒冷,生活窘迫的吴敬梓没有钱买衣御寒,他便邀五六个好友,趁着月色走出南京城的南门,沿着城墙漫步。他们一路唱歌吟诗,直到天亮才散去。由于步行数十里,全身逐渐暖和起来,吴敬梓幽默地将这夜间出行称为“暖足”。
编辑:栾雨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gf2025060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