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村落中探寻时光深处的韵味

作者: 赵俊辉

在古老村落中探寻时光深处的韵味0

中国传统村落宛如时光长河里的琥珀,凝结着历史的烟云,暗藏着文化的密码,让我们至今能够清晰地触摸到被岁月浸润的砖石瓦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时光的深巷,在袅袅炊烟与岁月长河的交织中,聆听历史的回响,探寻那些时光深处的韵味。

【时文选粹】

夜宿横路村

周华诚

很少能看到这样古朴的村庄一—房子都是用乌黑的石块垒砌而成,铺在路面的石块缝隙间长满青草,石板路弯曲延伸至村庄深处。石板表面,早已被脚掌和鞋底磨得光滑发亮。

我在日落时分走进的横路村。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安静极了。炊烟在古老的村庄里升起,昏黄的灯火渐次亮起。随着夜色变浓,蛐蛐声像潮水一样弥漫开来。那些声音来自四面八方,虫声愈是清晰,村庄愈是显得静谧。

这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后裔的聚居地,村里不少人都姓周。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周敦颐写的《爱莲说》,特意在村中建了一座“爱莲堂”,据说建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如今,那里是村子的老年活动中心。

横路村,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实在是极有特色。民居错落有致,造房子的石头都是乌黑色,据说用的是玄武岩。傍晚下了一点儿雨,雨把村庄打湿,整座村庄乌黑发亮,仿佛带着岁月的包浆。村外有一条溪,名为澄溪,溪上有一座古桥,桥下流水似时间淌过千年。

横路村的老房子里,天井几乎是标配。天井采用“四水归堂”的建筑风格:小院四面合围,下雨时雨水顺着屋顶内侧的坡面,从四面流入天井,故名“四水归堂”。这种布局和它的名称一样,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趣。走进任何一间老屋,都能看到天井里草木葱茏、鲜花盛开。村中生活的人们爱干净,也热爱花草,所种植的植物以山茶、月季、牵牛花、菖蒲、茉莉、荷花为主。即便是天井石隙中自然生长的杂草,也是一片茂盛的样子。

穿行在横路村,走过蜿蜒曲折的石阶,一抬头,发现高处有一座古意盎然的房子,这里便是我此行投宿的民宿。一脚跨入大门,我发现院子内居然别有洞天。从外部看,这座房子跟别的古老石房一样,都是由乌黑的大石头砌成,古朴而沉默。而院子內,有流水园林,有曲折小径,有回廊幽树,有鱼池假山,池中悠游几尾锦鲤。这样的陈设,令人觉得安宁,仿佛一脚踏人自家的后花园。细细琢磨,究竟是什么让初来此地的我,对这里竟有如此亲切熟稔之感?恐怕,还是那长久浸润于心灵中的传统文化,让身处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产生了同样的感怀。

想想看,刚刚你还置身于厚重的乌石建筑之中,在这古老的村庄中徜徉。而现在,穿过一道石头墙,推开一道木门,你就会欣喜地发现:现代城市时尚生活所需的那些物件,在这里一应俱全一—冰箱、电动窗帘、智能马桶、按摩浴缸,以及酣畅的淋浴设施、柔软的大床这就是一种对比与融合:石头与木材的对比,坚硬与柔软的融合;粗犷与精致的对比,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一座历经沧桑的村庄,就以这种直接的方式,与远道而来的客人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天色渐晚,民宿主人老张陪我们闲谈。几十年来,他痴迷于收藏,收藏的物品都是有关农耕时代的记忆一—成套的木匠工具、农耕器具,还有各种各样富有年代感的生活用品,简直是琳琅满目。前些年,他利用自家厂房空间,建造了一座农民博物馆,把几千件藏品陈列出来。而在我看来,这座古老的村庄又何尝不是一座更大的博物馆呢?它默默地收藏着往日记忆,也承载着沉甸甸的文化与精神。

很多时候,我们在城市中生活,会觉得一切新的事物都是好的。但是,当我们回到乡村,就会醍醐灌顶般发现,许多旧物里藏着珍贵的智慧。横路这样的传统村落,随时可以接纳漂泊的旅人,让他们慢下脚步,安心栖居。在这传统村落的夜晚,我们可以感受很多东西:简单的日常,纯净的山水,甚至能享受到安宁的睡眠。周敦颐写莲花的那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6月26日,内容有删改)

【快乐演练】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横路村的三个特点。2.结合语境,分析第4段“整座村庄乌黑发亮,仿佛带着岁月的包浆”一句中,“包浆”一词的妙处。3.文中说“许多旧物里藏着珍贵的智慧”,请你联系生活,举例谈谈你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中的“旧智慧”。

【参考答案】

1. ① 建筑古朴(房子由乌黑石块垒砌,多配有天井); ② 文化厚重(是周敦颐后裔聚居之处,有爱莲堂、古桥等历史建筑遗存); ③ 古今交融(老屋保留传统建筑格局,民宿兼具现代化设施)。

2.“包浆”本指文物表面经长久摩挲形成的氧化层,此处作者将传统村落拟人化,生动地描绘出经雨水浸润后,村庄呈现出古朴温润的光泽。暗示其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底蕴,语言含蓄半 隽永。

3.如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体现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榫卯结构的建筑,不使用一颗钉子却能稳固百年,彰显了古人的超凡智慧。这些“旧智慧”犹如文明的基因,深深印刻在民族发展的脉络中。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让“旧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读写链接】

周华诚笔下的《夜宿横路村》犹如一幅工笔水墨长卷,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技法,将传统村落的风韵渲染得有声有色。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写作技法:

一、调动感官

作者在描写横路村时,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即视觉、触觉、听觉等。比如:通过视觉描写,呈现出传统村落给作者的整体印象,“民居错落有致,造房子的石头都是乌黑色,据说用的是玄武岩”。优秀的文学创作从不止步于视觉呈现,而是调动所有感官,共同编织一个立体的世界。作者还通过感官的交汇,将传统村落化作一个可触摸、可聆听的生命体。如“炊烟在古老的村庄里升起,昏黄的灯火渐次亮起。随着夜色变浓,蛐蛐声像潮水一样弥漫开来”一句,将视觉(炊烟、灯火)与听觉(蛐蛐声)相融合,让读者在感官联动中感受横路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gf20250604.pd原版全文

二、时空折叠

时空折叠法是通过压缩或融合物理时间与空间,在文章中构建出超越现实维度的诗意空间。这种技法能让读者在瞬间感受到历史的纵深,在咫尺场景中感受到天地的辽阔,如同在文字中搭建起穿越时空的“虫洞”。作者在描写横路村时,“桥下流水似时间淌过千年”便是一个经典的时空折叠法的运用:

当下瞬间:目光掠过桥下流水的时刻。

历史纵深:流水意象被赋予千年时光的重量。

感知融合:视觉画面(流水)与时间概念(千年)相互交织。

这种技法不同于简单的历史回顾,它能让不同时空在特定意象上产生共鸣。如文中的雨丝,既可以是气象现象,也可以是百年前建屋时的润泽之物。我们在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时,首先,选择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载体,像建筑(或天井、石桥、古树、流水、老物件等);其次,通过视觉(青苔斑驳的墙面与童年记忆的叠影)、触觉(抚摸古砖时掌心传来的百年风雨)、听觉(现代车流声与古时打更的绑子声交织在一起)等的描写,制造感知融合的接口;最后,运用隐喻手法(铜锁锈蚀的纹路里,沉淀着十几代人的指纹;清凉的老井水,曾装满了太祖公远行时的水壶)。运用时空折叠法这一写作技法创作的语句,既充满诗意,又兼具历史的厚重感。

三、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法是通过结合实写与虚写,在真实世界与心理活动间搭建起桥梁。这种技法能让文字超越表象,给具象的景物注入情感的灵魂。如周华诚在《夜宿横路村》中,将推开木门的动作转化为情感发现的旅程。在文章中,“穿过一道石头墙,推开一道木门”是实写,而“你就会欣喜地发现”则引发虚写,是由读者自行填充的情感空间:

实写为锚:由具体场景提供支点(石头墙、木门)。

虚写为帆:情感投射创造想象的空间(发现历史、遇见自己)。

意境共振: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产生同频共振

我们在具体运用这种写法时,一是确定虚实载体,比如:具有历史感的建筑构件(实体如雕花窗、天井)以及与之关联的文化意象(虚体如家族兴衰、工匠精神);二是制造虚实融合的接口,如“推开木门时,铜环的凉意渗入掌心”,进而“仿佛触摸到太祖公离家时的体温”等。掌握虚实相生法,能让文字在真实与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将普通的文字转化为触及灵魂的诗意表达。

一视觉:民居错落有致 Y 对古老村落的整体印象用乌黑的玄武岩造房子调动感官 听觉:蛐蛐声一夜晚大自然的声音炊烟与灯火视觉与听觉交融蛐蛐的叫声当下瞬间一对当下时刻的观察一桥下流水夜宿横路村 时空折叠 历史纵深一千年时光的象征一流水的意象感知融合一视觉画面与时间概念交织实写与虚写结合一具体的事物与情感相结合虚实相生 文字超越表象一描述景物时的心理感受桥梁的架设一通过文字构建桥梁

【素材手账】

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村落

雨雾裹在村庄和山林身上,披了面纱似的看不真切,芬芳的气息在坪上氤氳。这芬芳,应该是多元素的组合:山的浑厚、村庄的古朴、泥土的诚实、烟火的兴旺、草木的清香、花儿的娇艳、鸟雀的鸣叫村庄的模样忽地从心里走出来。曾听人说的古屋、古树、古井,逐个儿站在坪上。

时光被拉长了,静静的,是山中才有的安静,能辨得清鸟雀鸣叫的远近。

雨声嘈嘈切切,细听,能听出雨打石头和草木的不同。

(杨艳辉《大山深处的古村落》,内容有删改)

张星镇传统村落众多,拥有数千座保存完好的百年老房,有的甚至整个村子都一直保持着最原始、最完整的古朴风貌,都是独具胶东特色的四合院。基于这里多山,山上多石多树,人们便最大限度利用了这一天然恩赐。所建造的房子,除了房梁用木头搭建以外,其他的原料一概都用石头。石头做成的干垒墙,不需要水泥灌桨勾缝,就那样很自然地堆叠在一起,浑然天成,经风沐雨几百年,如今依然安然无恙。长石条和小石子混搭铺就的农家院质朴、素净,每走一步都感觉到来自大地的那种坚实。

(紫苏《天地共造化 遗世古村落》,内容有删改)

【文题亮相】

材料一:青石板铺就的巷子像一首未完成的诗,一代代人的脚印便是诗的韵脚。马头墙咬住天空的云朵,砖雕门楼上的“耕读传家”已模糊了笔画,却依然是整个村落的魂魄。黄昏时,炊烟从黛瓦间升起,与祠堂飞檐上的铜铃声交织,仿佛老人在讲述家族的往事。

材料二:近日,山村的“立春祭”习俗通过数字化传播焕发了新生。村民身着汉服举行“打春牛”仪式,青年们用短视频记录古礼,孩童们在祠堂学习节气歌谣。专家指出,这种“活态传承”模式,能让农耕文化的基因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中国传统村落不是凝固不变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命长河。请结合材料中的文学意象与现实案例,写一写你心中故乡的模样,或写一写你游览过的传统村落景色,那些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又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

要求: ① 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② 在写作中,请借鉴材料一的诗意描写,并融入材料二的现实生活,避免空泛抒情; ③ 字数在800字左右。

【写作思路】

一、立意

材料一通过青石板铺就的巷子、马头墙、铜铃等意象,构建了传统村落的时空纵深与文化厚度;材料二则以山村“立春祭”习俗借助数字化传播焕发新生为切入点,揭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转型与发展。这两则材料形成了互补:材料一侧重诗意呈现,材料二强调当下的现实生活。二者共同聚焦于“中国传统村落不是凝固不变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命长河”这一核心立意。

二、行文

写作时,我们可以将“文学意象”与“现实生活”作为双结构展开:

纵轴是时间维度,既要深挖自己的故乡或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积淀,又要体现当代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横轴是空间维度,既要有建筑风貌的描写,又要有对民俗活动的生动呈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gf2025060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