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心态,认真分析题目
作者: 张昊寰我们一起来看看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名著题:
《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的书,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它构思巧妙,内容深刻,形象鲜明,细节生动。请你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节选1:【无心纵火】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吻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第七回)
节选2:【无奈遇火】土地道:“是你也认不得我了。此间原无这座山,因大圣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被显圣擒了,压赴老君,将大圣安于八卦炉内,煅炼之后开鼎,被你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火焰山。”(第六十回)
节选3:【有心灭火】行者道:“我当时问着乡人说:‘这山扇息火,只收得一年五谷,便又火发。’如何治得除根?”罗刹道:“要是断绝火根,只消连扇四十九扇,永远再不发了。”行者闻言,执扇子,使尽筋力,望山头连扇四十九扇,那山上大雨淙淙。(第六十一回)
任务1:“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古代白话小说常用的手法,请结合节选内容具体说明其妙处。
任务2:孙悟空为什么要“断绝火根”?结合《西游记》整本书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任务1:孙悟空蹬倒八卦炉落了几块砖,内有余火便化为火焰山,在后文成为取经路上的障碍。火由悟空起,须由悟空灭。这样的写法使文章前后有呼应,情节有起伏,故事有勾连,让读者了解前因后果,使故事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任务2:“断绝火根”表现了孙悟空对百姓生灵的慈悲之心,体现出他善恶分明的性格特点,这也正是取经的意义之所在。同时,也暗含着他对自己过去无心之过的一种弥补,与结尾他能修成正果遥相呼应。
这道中考名著题的题型比较少见,它以主观题的形式向考生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中任务1的难度明显大于任务2,难度就在于一些考生对题干中的关键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不够了解。
我们在考试时,如果看不懂题干中的关键词,一定不要慌张。中考不仅是知识储备的角逐,还是心态的比拼。当考试内容是我们平时没有接触过的,其实考场上的其他同学也会有同感,这个时候如果自我怀疑,就会影响到考试的心态。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将不会做的题放一放,先答自己会做的,尤其试卷最后的作文,才是整张试卷分值最高的一题。同学们千万不要因小失大,在一道题上纠结太久,浪费时间。等我们整张试卷都答完并检查之后,时间若较为充裕,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尝试做这道不会的题。
任务1的关键词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前半句“草蛇灰线”我们不懂,但是后半句“伏脉千里”,我们肯定听过与它类似的内容。记叙文写作手法中有一种叫“埋伏笔”,意思与“伏脉千里”接近。“埋伏笔”指作者在文章开篇不动声色地设置一些情节,这些情节起到预先交代或提示的作用,往往会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前提或条件。“伏脉千里”,按照字面意思的理解,指作者在前文把一些“脉络”不动声色地埋伏好,即使隔了“千里”,还是会为后文情节的推进起到作用。
结合题中所给的三段《西游记》中的情节,我们进行具体分析:节选1孙悟空蹬倒八卦炉,是伏笔的开端;节选2土地的话,交代了孙悟空蹬倒八卦炉的后果,正是因为八卦炉被蹬倒,几块有余火的砖才会掉落人间化为火焰山,成为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障碍。至此伏笔揭开,文章故事完整,结构严密。此时,任务1便可成功解题,顺利得分。
任务2的问题相对简单,透过现象看本质,出题者主要想考查情节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情节往往通过具体的事件,揭示深刻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而这些深刻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又往往与文章的中心密不可分。回到任务2,《西游记》的中心不仅仅是取得真经,还是唐僧师徒慈悲向善、努力修成正果的过程。而孙悟空断绝火根的行为,也与慈悲向善、努力修成正果有关。我们只要答出了这些,任务2便解答出来了。

草蛇灰线
草蛇灰线是一个成语。草蛇: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因蛇的体重原因,草地里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灰线: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炉灰里拖一下,尽管线特别轻,但是因为灰的存在,还是会留下一些拖行的痕迹。因此,草蛇灰线一词,通常比喻事物留下了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在考试中,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对题目认真地进行分析,就一定能够答对中考名著题。
编辑:栾雨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gf202506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