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抒情,含蓄蕴藉
作者: 何子芳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特点是感情强烈,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间接抒情,指融情于事、景、物之中,特点是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叙述的是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作者融情于文字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材品读】
《老山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记叙文。文章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融情于事、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本期我们就以此文为例,学习巧用间接描写来抒情。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节选自陆定一《老山界》,内容有删改)
【写作秘籍】
阅读这样的文字,你是不是也觉得作者写得很美,充满了温情?这得益于作者巧妙地融情于文字之中。
这篇文章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出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宏大的主题如果直接抒情,往往会令所抒发的情感变得十分空洞。于是,作者巧妙运用间接抒情,将情感融进事件,融进景物,融进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描写当中,让文字处处闪耀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光芒。
一方面,融情于事。翻越老山界这样险峻的高山,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在作者的笔下,红军战士们“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面对困难险阻,大家都“哈哈地笑起来”。作者正是通过对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过程的细致叙述,加上对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心理、语言、行为的描写,让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英勇无畏、坚强乐观的革命情怀。
另一方面,融情于景。“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借助细腻的描写,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山路的陡峭。而这种陡峭,侧面说明了红军翻越高山的困难。然而红军战士却没有被这种困难吓倒,而是和作者一样,眼里看到的全是风景和诗意。诗意的景物描写,侧面反映出红军战士的乐观向上,蕴含的是作者对红军战士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的赞美。
总体来看,在《老山界》一文中,作者很少运用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间接抒情,展现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以及奋发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引发读者对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的赞扬。
【技法锦囊】
抒情能够通过文字传递内心的情感,使抽象的情绪具象化。它还能赋予作品强烈的感染力与生命力,因而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我们要想在写作中运用好间接抒情,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会融情于事
季羨林说过,叙事必须含有抒情的成分。叙述事件最忌平铺直叙,而饱含思想情感的叙事,则能让读者在娓娓的叙述中感受到情感的流动。写作时,如果我们学会将情感、态度寓于看似平淡的叙述当中,我们的文章也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例如上文,全篇以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主线,通过描写红军战士克服疲倦,间接展现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及胜利后的自豪感。
写作中融情于事,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选择事件中特定的节点,用具体事件承载抽象的情感,让读者通过“事”的肌理,感知“情”的流动。二是要学会用细节唤醒读者的共情,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当“我”脾气暴躁砸玻璃、摔东西时,母亲并没有马上进来劝说、安慰、制止“我”,而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里的“悄悄”和“偷偷”两处细节,就能让我们读出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同时又担心儿子有过激行为伤害自己的容忍、揪心、矛盾的心情。三是要学会通过矛盾冲突强化情感,就是在事件中制造矛盾,以文字的张力凸显情感的浓度,如《老山界》一文中,作者突出描绘了攀登雷公岩的艰险。
二、学会融情于景
王国维曾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强调客观景物需要依附作者的主观情感才具备感染力。王夫之则认为,情与景在艺术构思中不可分割,或“情景妙合无垠”,或“景中有情”,情感需通过真实观察与体验,方能自然流露。在《老山界》一文的夜晚露宿一段,作者先写视觉,再写听觉。写视觉时,按照“看”的自然顺序,先写醒来时首先看到的星空,再写四周的山峰,最后写山路上的篝火,由此自然过渡到听觉。写听觉时,一是很注意运用对比,例如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等;二是将听觉与视觉的感受相贯通。最后,作者运用了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通过精准的景物选择、细腻的细节刻画、巧妙的情感逻辑,既描绘了诗意的场景,又通过视觉画面的铺陈,传递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达到融情于景的目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gf20250602.pd原版全文
写作时融情于景,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法:一是要选择与情感契合的景物载体,以环境描写渲染情感氛围;二是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唤醒共情。
总之,要想写好间接抒情,必须寻找一种凭借,用某一种“附着物”作为依托,以此将物与人的思想、情感互相融合,创造出诗意的意境,从而达到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高分习作】
世间最美的声音
张可馨
“一声入耳浑如醉,万种风情绕指柔。”满眼皆是黑瓦、青砖的村落里,当你侧耳倾听,总少不了那柔美如丝的戏音。那就是我童年听到的最动听的声音,也是我心中世间最美的声音。
在我记忆中,南方的田野是绵延无垠的。而在这绵延无垠的土地中,有时会突兀地出现一抹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明亮,那便是村头的戏台。
沿着村中的院墙前进,转过一处屋角,我的眼前便霎时亮起来。虽然脑海中早有悠扬的丝竹声缠绕,但真正走进现场,我的心里还是一震。看着面前灯火通明的戏台,以及台下黑压压的观众,一种幸福感顿时涌上我的心头。

我的故乡鄱阳,水路通达,物阜民丰。弋阳腔、昆腔、弹腔等众多声腔,以及南词北调、绑子它们在此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饶河调。饶河调一经问世,便受到了鄱阳和饶河流域人们的喜爱。粗犯豪迈的雄歌壮舞,激越高亢的唱腔曲调,刚柔并济的表演形式,让饶河调快速传遍了每个角落。渐渐地,人们便把对生活的大小祈愿,都寄托于这悠扬的调子中,在戏台上呈现出来。
再往前走,最先看到的便是张灯结彩的戏台。戏台位于广场的中央,是一个椭圆形的高台。戏台的上方是木制的翘角飞檐,它充满了年代感。演出开始,演员着深色长袍,大步走上戏台。只见她先是手腕一抖,接着悠扬的饶河调便响了起来。这戏音忽高忽低,时断时续,时而像号角般高亢,时而又像燕子般呢喃。
台上戏音悦耳,台下也热闹非凡。那游走的摊贩,多是跟着戏班跑的,他们最清楚这些戏班的行动路线。还有些人则是戏班的忠实拥,他们也跟着戏班四处转场,可谓是过足了戏瘾。这便是痴爱看戏的鄱阳人独有的智慧,从而衍生出这种“流动经济”。至于那些陆续围上前来的观众,则大多是本村村民。他们在一天的劳作之后,忙着回家吃上一口饭,就跑到戏台下,或坐或站,随意而闲适。
戏终,人们散场归家。但我的脑海中,却仍回忆着演员的一一笑,一举一动…琴声悠扬,余韵悠长。
如今,当我回想起故乡的时候,脑海中皆是黑瓦、青砖的村落,还有摇曳的芦花、荡漾的小舟,而最显眼的却是那灯火通明、张灯结彩的戏台,还有那悠扬的、令人难以忘怀的戏音。
【亮点解析】
这是一篇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佳作。作者巧于构思,将深情融聚于故乡看戏的叙事当中,也融聚到对戏台周围环境的描绘当中,借助间接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对故乡的怀恋之情。作者在写景时,由远及近,由广角到聚焦,最终将视角聚集到戏台上。这样的写作手法中心突出,构思巧妙。
编辑:张天逸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gf2025060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