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怀报国志,不负时代勇担当
作者: 李辉
本期以“担当”为话题,提示语中先给出《现代汉语词典》对“担当”一词的解释,让写作者明确“担当”的含义。接着,提示语从家庭、学校、国家三个层面展现“担当”的意义,即家庭和睦、校园和谐、国家昌盛。最后,提示语由“一个人”说到“一代人”,进一步凸显“担当”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意义。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勇于在生活中担当起责任。写作时,我们要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悟,紧扣时代脉搏,描绘出新的历史时期涌现出的关于“担当”的动人画面,抒发对勇于担当的平凡百姓的热情赞美,阐述自己对新时代青年肩负责任、敢于担当的深刻感悟。
担当,就是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在写作中,我们要深度挖掘平时我们观察生活时积累到的素材。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是主动担当的人:无私奉献的老师、乐于助人的邻居、勤奋敬业的父母……是这些各条战线上的普通人,共同担当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任。我们还可以回眸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勇于担当的名人志士更是数不胜数:虎门销烟中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朝鲜战场上的黄继光……是他们用担当书写了中国的伟大历史。再看今日的中国,一位位“感动中国人物”展现着担当的感人画面,一位位“中国好人”展示着担当的动人场景,一位位“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描画着担当的壮美画卷……是他们的担当,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美好的现在和未来。
请相信,一代又一代人的担当,一定会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你、我、他的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
“担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接受并负起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担当:一个家庭中,因为有父母和儿女的担当,才会家庭和睦,幸福美满;一所学校里,因为有老师和学生的担当,才会校园和谐,书声琅琅;一个国家中,因为有每个公民的担当,才会国家昌盛,繁荣富强……
一个人的担当,会将一段青春岁月升华;一代人的担当,会让一个民族巍然崛起。
请以“担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看到“担当”这个话题,一定会让人热血沸腾、激情燃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铭记着历史上那些勇于担当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我们也每天都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担当。我们见证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他们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努力拼搏实践着自己的担当。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担当,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担当,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温馨,越来越美好。
在写作时,我们不要只盯着“担当”这两个字,要试着在“担当”的前面加上修饰语,比如:历史人物的担当、现实社会的担当、未来需要的担当等。我们还要尝试着提出问题,比如:何为担当?担当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这样一来,我们在写作时的视野就开阔了,写作的思路也就多样了。
具体选材时,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可以从普通人身上选材。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书写着担当:班里的卫生委员每天带领大家值日,让班级、走廊、操场保持整洁,这就是担当;班主任老师在上课之余,关心班里的每一位同学,经常到有困难的学生家里家访,这就是担当;我们的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努力工作,他们孝敬老人,与邻里和睦相处,这也是担当……把这些素材记录下来,便会是一篇非常不错的记叙文。
第二,我们可以从公众人物身上选材。当时只有10岁的少年张运昌,用弱小的身体背着患病的同学上学、放学,他风雨无阻,一背就是两年;“90后”女村医张琼仙,舍弃医院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海拔1300米的麒麟村卫生室为村民们看病出诊;重庆一处山体发生泥石流,一位消防救援战士为救助被泥石流埋压的老人,他徒手刨土救人,指甲磨烂,流血不止,被人们誉为“刨土哥”……把这些素材作为论据叙述出来,便会是一篇非常不错的议论文。
第三,我们可以从社会的角度选材。某专营中药的百年老店,一直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规矩,在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上严格把关,坚持做良心药、放心药,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贡献。2021年河南遭遇特大暴雨,一直面临生存困境的某个国产运动品牌,捐赠了数千万元驰援河南灾区。他们做的不仅仅是“社会公益”,更体现出一种责任和担当。
第四,我们还可以从国家的角度选材。中国一直勇于担当:对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对外,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彰显出大国担当。
在文体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尝试大胆创新。除了常规的记叙文、议论文,我们还可以写成演讲稿,呼吁青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要敢于担当,肩负起时代重任;可以写成日记,通过具体事例,描述自己对担当的认识;还可以写成书信,向老师询问“什么才是真正的担当?”我们无论选取怎样的形式,只要在写作时能够突出文章的主题,我们的作文就一定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担 当
骆 熠
何谓担当?小时候,于我而言,担当不过是课本里的一个普通生词,只会识记,不求甚解。如今,我已成长为一名青年,这才对这两个简单的字有了深刻的体会:担当是先辈的气魄,是大国的襟怀,更是青年应有的抱负。
担当是敢为人先的气魄。一百多年前,十三名来自各地的党组织代表,躲开跟踪和监视,冒着被逮捕的风险,辗转来到了烟雨迷蒙的嘉兴南湖。他们聚首在一艘画舫中,要用镰刀和铁锤砸开劳苦大众身上的锁链,他们要用自己的热血,唤醒当时暮霭沉沉的中国。没有人生而勇敢,但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选择了勇敢前行。他们于无路处踏出新路,于荆棘中开辟坦途,他们用坚实的肩膀扛起了民族担当。
担当是天下一家的襟怀。从2020年起,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向多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向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并向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新冠疫苗……在中国人眼中,“天下”并不以地理为界,不囿于一地一国,中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大国担当。
担当是“强国有我”的抱负。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有足够的自信握住前辈递交到手中的接力棒。河南防汛一线,二十刚出头的徐嘉微冲到山体滑坡地段清理污泥和碎石;东京奥运会赛场上,14岁的全红婵上演“水花消失术”,以三跳满分的优异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在“北航”校园里,由年轻团队自行研发、生产、制造的“冯如三号”,创下了25公斤至100公斤级油动无人机续航时间的世界纪录……不同的战场,同样的荣光,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美画卷上,新时代的青年书写着青春担当。
何谓担当?长大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没有人能比我们对担当更有体会。我们享受着先烈们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我们是担当的继承者;我们亲历中国在世界之林的崛起,我们是担当的见证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青年一代更是担当的实践者。
青年有幸,承你血脉,必有担当;青年有幸,循你脚步,必圆梦想!
这是一篇论据丰富,论证有力的议论文,更是一篇关于担当的豪迈宣言。作者开篇引入论题,之后从三个角度加以论证,“担当是敢为人先的气魄”“担当是天下一家的襟怀”“担当是‘强国有我’的抱负”。每个分论点的论证,作者都选取了恰当而极具说服力的事实: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前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中国在新冠疫情面前,向世界各国无私提供援助;新时代的青年,在不同岗位上勇创辉煌。文章开篇与结尾遥相呼应,作者在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整篇文章语言慷慨激昂,感染力极强。
学会担当
张欣杨
在青春岁月里,总有一些瞬间让我们意识到担当的重要。对我而言,那个瞬间发生在一次班级拓展活动中。
那是一个周末,作为班级的文艺委员,我负责组织一次户外拓展活动。从策划到筹备,我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和精力,期待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难忘的周末。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那天一大早,在我的担忧中,天空下起了大雨。同学们在教室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在心里问自己:原本的户外拓展计划就这样泡汤了吗?听着大家的抱怨声,我心里五味杂陈。
就在这时,我意识到作为文艺委员,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活动的策划者,更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在困难面前,我不能逃避,而是应该勇敢地担当起责任。于是,我迅速调整心态,组织大家转移到室内进行活动。我对大家说:“天公不作美,但我们一样要把活动开展好。咱们转移到学校的多功能教室,各小组组长按我的指令完成任务:第一小组调试音乐设备;第二小组准备演出道具……”
我和同学们来到多功能教室,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室内游戏和互动环节:抢椅子、顶气球、传话、合作抱西瓜……虽然场地有限,但大家的参与热情却丝毫不减。同学们在游戏中欢笑、交流,原本因天气不好而低落的情绪逐渐消失了。
中午,后勤小组准备好了同学们的午餐。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虽然天气不佳,但这次室内活动同样让自己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团结。而我也从这次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了担当的意义。
担当,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承担后果的精神。它让我们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放弃,勇敢地站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那以后,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挑战,我都选择勇敢地面对和承担。因为我知道,只有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青春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担当,勇于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每个人都应该有担当。作为文艺委员,面对天气的突然变化,“我”不是惊慌失措,而是带领大家改变拓展活动的场所,从而更加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活动。通过锻炼,“我”体会到担当的重要意义,并珍惜每一次机会。文章结尾感悟深刻,给人以启发。
心怀责任,勇于担当
吴双双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领悟到,责任是一个人做事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心怀责任,勇于担当,才能获得成功。
心怀责任,勇于担当,方能筑成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1958年,34岁的黄旭华接到调令前往北京,从此他“失踪”近三十年,就连父亲去世也未能回家。他的家人不知道的是,黄旭华此时正在一座荒岛上克服万难,研制着中国自己的核潜艇。没见过核潜艇的样子,他就参照外国玩具模型拼凑出核潜艇的轮廓;没有核潜艇的数据,他就从真假难辨的外国报纸中寻找有用的信息;没有计算机,他就和同事们用算盘反复计算……在他和团队的努力钻研下,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终于在1974年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正因为黄旭华勇于担当重任,中国的“蓝色巨鲸”才能乘风破浪,保卫祖国的和平。
心怀责任,勇于担当,方能为滞留乘客举起遮风挡雨的“大伞”。2023年7月,由于暴雨冲毁丰沙线部分铁路路段,K396次列车被紧急逼停在北京落坡岭附近,车上近千名乘客陷入缺食短水的困境。正当大家焦虑万分之时,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孟二梅顶着疾风暴雨赶到他们身边,她告诉大家:“只要我们有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大家饿肚子!”她先把10个孩子安顿到自己家,然后打着雨伞一批一批地往村民家里送人。乘客的衣服湿了,她就把自己和家人的衣服拿出来;食物紧缺,她领着村民去地里现摘蔬菜……在她的帮助下,这些乘客均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正因为孟二梅勇于担当责任,K396次列车上的乘客才能在异乡冰冷的雨夜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事实证明,一个心怀责任、勇于担当的人会认清自己的角色,并不断积累经验去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梁启超先生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应该心怀强国使命,勇于担当,努力提升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只有心怀责任,勇于担当,才能获得成功”。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选取黄旭华勇担强国大任研制核潜艇、孟二梅勇担重任安置乘客的两个事例,来体现责任与担当的价值和意义。在文章结尾处,作者表达了新时代青少年勇于担当、为国献身的决心。文章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论证深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