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念,最美归途是故乡

作者: 赵俊辉 冬日问影

心有所念,最美归途是故乡0

故乡,是一个说起来就让人胸口一热的词。它承载着我们最初的记忆,印刻着我们充满欢笑与泪水的足迹。那里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流传着千奇百怪的传说,传承着历久弥新的风俗……浓浓的乡情,悠悠的情思,任谁也割舍不断。心有所念,最美的归途便是故乡。

时文引路

故乡的冰凌花

谢 华

①一个人不论离开故乡多久,对故乡的那种眷恋之情大都放不下。

②冰凌花是我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种花,它主要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是较为普遍且在早春最先开放在雪地里的草本花朵。其别名众多,如冰了花、冰凉花、顶冰花、福寿花和元日草等,而它的学名叫侧金盏花,在中医里被称为福寿草。

③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对冰凌花有着特殊的情结。那时我家住在屯子中间,屯子不大,四面环山。彼时那里还是山连着山,很多高大的树木也是一望无际。仅是那些能长出野果的树就有樱桃树、榛子树、山梨树、臭李树、杏树、山核桃树……当然还有山葡萄之类的藤蔓植物。

④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最纯真、最美好的记忆,可以说那种纯真能伴随自己一生。每年春季开学,残雪初融、乍暖犹寒的时候,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都不走人们常走的山路,而是特别喜欢在雪野里穿行,专门挑那种穷岭荒坡走,即所谓的“抄近道”。在春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前,雪野还是我们嬉闹的乐园。倘若能够遇到可爱的冰凌花在残冬里顶着冰碴生长出来,迎接我们这群天真快乐的孩子,那便满足了我们对北国春天美好的憧憬。

⑤山中的雪深浅不一,阳面的山坡雪融化得快一些,走这样的“近道”,一走一滑;走那种半阴半阳的地方,相对来说不容易摔倒,也更容易遇到冰凌花。我们在雪野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些雪就从脚踝处顺着棉鞋帮往鞋里灌,冰凉凉地刺激着我们的脚丫。几乎每天回到家,我们都要将鞋子放在火炉旁烘烤,不然湿漉漉的第二天就没得穿。因为年龄小,正是贪玩的时候,大人们也不会数落我们。

⑥每天放学,我们这些小孩子都会努力寻找冰凌花,然后采摘几把带回家。采摘冰凌花,就要采摘那些待开未开的圆圆的花骨朵。有一些花骨朵微微张开笑脸,露出了一点点蛋黄色,娇羞的样子像刚出嫁的新娘,怯生生的,令人怜爱。每一次我都蹑手蹑脚地,生怕吓着娇嫩的它们。那时候我不懂大自然是怎样恩赐它们,让它们在这样的季节里给东北大地装点着美丽,不畏严寒绽放着异彩,成为早春里的一道胜景。

⑦我采摘到冰凌花后,就会把它们放进书包里。到家后,立即将它们插在空酒瓶或者罐头瓶里,再往瓶中灌入三分之二容积的井水。一夜之后,那些含苞待放、紧实的小花蕾就会绽放出花朵。家中只要有摆放的地方,就会有这些采摘来的冰凌花,那股清新的气息和淡淡的芳香就会弥漫整个屋子。

⑧冰凌花生长的环境,有的地方,人们或许一辈子都无法涉足。它能从北方冬雪覆盖的一片片枯叶衰草当中,在坚硬的冻土之上,甚至会带着冰碴执着地傲然生长出来,独自绽放,不屈不挠。就连残冰积雪都被它们不畏寒冷的精神一点点击退,我认为它是花中的伟丈夫。

⑨如今我身处江南,故乡山里那些即将生长出来的冰凌花对我而言遥不可及,只好用心来感受那一簇一簇冰凌花的开放。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童年求学时途经的山坡处,有灿灿的冰凌花正在绽开……

(选自“黑龙江新闻网”2024年3月21日,文章有删改)

快乐演练

1.阅读全文后,请你说说文中的“我”对冰凌花有着怎样的特殊情结。 2.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的这句话。

有一些花骨朵微微张开笑脸,露出了一点点蛋黄色,娇羞的样子像刚出嫁的新娘,怯生生的,令人怜爱。

3.请你说说下面句子中黑体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童年求学时途经的山坡处,有灿灿的冰凌花正在绽开……

4.花木有情,岁月生香。在你的记忆里,也会有一朵花灿灿地绽开:或许是课文中顽强而美好的紫藤萝,抑或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又或许是校园里你亲手种下的向日葵,还有那曾倾听过你少年心事的紫丁香……请你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记忆中的这朵花描写出来,字数不少于30字。

参考答案

1.①冰凌花承载着童年最纯真、最美好的记忆,令“我”难忘;②冰凌花寄托了“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③冰凌花傲然生长,独自绽放,不屈不挠,不畏严寒的精神令“我”敬佩。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骨朵比作“新娘”,赋予了冰凌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凌花的美丽和惹人怜爱,表达了作者对冰凌花的喜爱和赞美。

3.“灿灿”的意思是灿烂、明亮。在文中它既形容冰凌花的颜色亮丽、光彩耀眼,又指代“我”记忆中的冰凌花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令人难忘。正因为有了冰凌花,“我”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也如同被照亮了一般,闪闪发光。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读写直通车

描写家乡美景,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一直是中考作文的热点内容之一。在写有关故乡的作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典型的“故乡之物”

提起故乡,我们总能在自己的记忆中寻找到与之相呼应的事物,以此来寄托情思。例如,上文《故乡的冰凌花》,就选取了作者记忆中最深刻的“冰凌花”一物。冰凌花主要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草本植物。在家乡众多的景物之中,作者选取了典型植物“冰凌花”,细致地讲述了它的生存环境、放学路上采摘它的情景,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清新气息和淡淡芳香。

我们在选取典型的“故乡之物”时,这个“物”可以是一种普普通通的东西,也可以是一件意义非凡的物件。其典型性体现在常见之中有独特之处,平凡之中有非凡之点。说它常见,可能是一些乡人皆知、习以为常,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平凡;说它非凡,是因为你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对它有着“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爱。它们都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寄寓了我们的乡情。

二、融入不变的“故乡之情”

融入不变的“故乡之情”,即将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把故乡的真、善、美融入故乡的物和人之中,使其与作者产生关联,并贯穿文章的整个过程。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文题、文首、文中、文末融入情感,可以在文章的变化和层次中体现情感,还可以通过引用诗句、运用修辞、进行类比等手法来融入情感。在《故乡的冰凌花》中,作者把冰凌花作为回忆和抒情的对象,因“花”而思乡,因“花”而赞美家乡人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文章中,冰凌花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花卉,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它在严寒中绽放,为寂静的冬日增添了一抹亮色,象征着故乡人民在艰苦环境下,依然能够具有活力。作者将故乡的人、事、物融合在一起,思乡思亲之情在字里行间充分展现。

三、运用细节描写,多角度观察

只有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才能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你的情感与记忆。在对“故乡之物”进行描写时,我们要做到:注重细节描写,精准把握其特点;运用各种感官,进行多角度观察。在《故乡的冰凌花》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冰凌花在残冬里顶着冰碴生长的画面,给我们分享了童年时在雪地中寻找冰凌花的特殊经历,以及冰凌花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与启示。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比如:“可爱的冰凌花在残冬里顶着冰碴生长出来”,同时调动感官,“冰凉凉地刺激着我们的脚丫”“那股清新的气息和淡淡的芳香就会弥漫整个屋子”等。这些个人经历,使得文章更具情感深度,也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冰凌花的深厚情感。

在写以“故乡情”为题的作文时,我们可以结合下面的思维导图来进行描绘: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永玉和沈从文也曾与小小山城相互依存。家乡是生命的摇篮,是心灵的依靠,更是文化的烙印。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家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思路

家乡,始终牵动着我们的情思,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寻常巷陌,抑或是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出生于此、成长于此,在家乡有着鲜活的体验,留下了生命的印痕,拥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要想写好这篇作文,我们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本作文题目未对文体进行限制,我们既可以写成记叙文,对家乡的人、物、景、事进行描写;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抒发对家乡的所思所感;还可以写成抒情类散文,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依恋、感恩等情愫。

②我们应当围绕关键词“家乡”进行写作。《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家乡”的解释为“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作文材料也对“家乡”一词进行了延伸,即“生命的摇篮”“心灵的依靠”“文化的烙印”。我们可以将这三者一起写入作文,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创作。

③对于“家乡”的理解,可以是具体且狭义的家乡,即我们居住的市镇、乡村或社区,也可以是泛指或广义的家乡,比如与家乡环境相似的地区,个人出生、成长、求学、工作的地方,以及精神、情感的寄托之处。

佳作展示

家乡的那碗羊杂汤

杨悦晨

家乡,承载着我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

由于学业繁忙,我已经很久没有回过家乡了,也很久没有见到过爷爷奶奶了。一天,当我准备吃午饭时,惊喜地发现学校食堂的一角竟然新开了一个卖羊杂汤的档口。“阿姨,来一份羊杂汤!”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端到了我的眼前,瞬间美好的记忆涌上心头,温暖了我的心……

羊杂汤和烧饼的美食搭配,几乎陪伴了我整个童年。羊杂汤,顾名思义,是用羊身上除了肉之外的部分炖煮出来的汤。每年过年前,家里人会“斥巨资”买来一副羊骨架,这时,家里的“大厨”——爷爷就会登场。爷爷先把羊骨拆开,接着烧一大锅清水熬煮汤底。我常常好奇地问爷爷:“羊杂汤是怎么炖出来的呀?”可爷爷的回答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丫头,你就等着吃吧,我也说不明白。”于是,我们只能无奈地跳过做羊杂汤的这一步骤,直接进入我最熟悉的环节——吃。

羊杂汤里主要有羊的内脏、小脆骨等食材。炖好的羊杂汤盛出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添加醋、盐、韭菜花等调料。我并不喜欢在羊杂汤中加醋,因为一旦加了醋,就好像在一首舒缓的小夜曲中,突然插入一个高八度的音符,破坏了整体的美感,说白了就是醋的味道太冲。我曾和奶奶针对此事展开过激烈的“辩论”。奶奶是坚定的“添醋派”,她认为加醋可以除膻提鲜,使得羊杂汤更好喝;而我作为家中“无醋派”的唯一代表,坚定地认为羊杂汤本来就没什么膻味儿,加醋的行为是多此一举。这场“辩论”最终以羊杂汤端上来后,急于享用的我匆匆不战而退告终。

在我看来,羊杂汤的最佳搭档就是烧饼。那脆脆的、裹满芝麻的缸炉烧饼在我们这个小镇上随处可见。刚出炉的缸炉烧饼香气四溢,它们在没进烤炉之前,只是一小团沾了芝麻的面团,可一旦从烤炉中出来,就会变得又大又香。掰开来,你会发现那烧饼还分了许多层,尤其是沾了芝麻的那一层,与其他层分得格外清晰,而且非常酥脆。这烧饼一定要趁热吃,外皮酥、内层软,我能一口气吃掉两个。如果吃的是凉烧饼,那就需要它的好搭档羊杂汤了,烧饼吸收了汤汁的精华,变得又软又香,送入口中,未泡开的那部分还有一些韧性,嚼在嘴里,香在我的心间。

如今,我已经很久没有喝过家乡的羊杂汤了。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我才能跟爸爸妈妈匆匆回一趟老家,和爷爷奶奶聊聊天,然后喝上一碗爷爷做的羊杂汤。

一碗羊杂汤,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世上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小时候以为的“永远”,其实并不遥远。但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却是我永远的归宿。

名师点评

在如今这个各类美食层出不穷的时代,唯有那些平凡却承载着美好记忆的家乡味道,才能始终令人难以忘怀。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通过对家乡小镇的羊杂汤和缸炉烧饼的细致描写,展示了家乡美食的独特魅力,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