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

作者: 雷江 冬日问影

他的词以写愁绪见长,风格淡雅清新,不仅在清代的词坛享有盛誉,即便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也称得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被视作是宋朝之后的“词家第一人”,他就是清初才子纳兰性德。

文化讲坛

纳兰性德小传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他的父亲是纳兰明珠,曾担任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官职。纳兰家族世代为官,在清初极为风光。在常人眼中,纳兰性德仿佛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就像《红楼梦》中衔玉而生的贾宝玉一样,注定一生无忧无虑,尽享锦衣玉食。然而,纳兰性德并不愿做一个混吃等死的公子哥,他文武兼修,立志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博取功名,而不是借助家族的势力来耀武扬威。

纳兰性德幼时便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习武术,之后还学习了拳术及兵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在专业武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到了十多岁的时候,纳兰性德已然武功超群,射箭更是百发百中。与此同时,他还饱读诗书。十七岁时,他进入国子监学习,因其才华出众,深受国子监官员徐元文的赏识。纳兰性德十八岁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因病耽搁三年后,二十二岁那年他参加殿试,被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之职。由于文武双全,他成为康熙皇帝身边的红人,并晋升为一等侍卫。纳兰性德的奋斗历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出身并非关键,努力才是王道。

纳兰性德绝非是个只会背诵经典、参加考试的书生,在文学领域,他既擅长作诗又精通填词。他现存的诗作有三百余首,涵盖古体、绝句、律诗等各种体裁。这些诗歌有的抒发理想抱负,有的向往隐逸生活,有的记录人际交往,内容广泛,情感真挚。而纳兰性德的词更加清丽脱俗,王国维对其赞誉有加,称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的词或是倾吐爱情的悲伤,或是诉说友情的可贵,或是描写羁旅的惆怅,具有极为鲜明的艺术特色。

他的词,情感极为真切。自古就有“词为艳科”的说法,在词的创作方面,常常表现为男性借女性的口吻来咏物抒情。纳兰性德却主张,词应该表现创作者的性情,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他也擅长写儿女情长,不过他写的都是自己的生命体验,绝无半点脂粉之气。

他的词,格调甚是忧伤。在纳兰性德的内心深处,藏着无尽的惆怅。这或许是由于爱妻的早逝,或许是源于他内心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又或许是因为他看透了世态炎凉。在他现存的词作中,“愁”“泪”“恨”三个字出现的频率最高,此外还有许多诸如“冷雨”“征雁”“残月”“浮萍”之类,具有凄伤意象的词出现。纳兰性德的词,犹如一曲生命的悲歌。

他的词,所用词牌丰富。词牌,即词的曲调,不同的曲调适合表现不同的感情。纳兰性德现存的词作中,选用的词牌有一百种左右。其中既包含《忆江南》《浣溪沙》《清平乐》《蝶恋花》等常见的词牌,也有《太常引》《赤枣子》《茶瓶儿》等不常见的词牌。运用如此众多的词牌进行创作,一方面体现了纳兰性德文学功底的深厚,另一方面也与他表达感情的细腻丰富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的词,语言淡雅清丽。纳兰性德的词作总是擅长用最简洁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内涵,语言淡雅清新,别有一番韵味。这些词句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清水出芙蓉,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纳兰性德同时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有《渌水亭杂识》《通志堂集》等著述传世。此外,他还编有《名家绝句钞》等著作。他擅长书法,精通书画鉴赏。他的书法作品用笔遒劲灵动,秀丽洒脱,与他的词风可谓一脉相承。

经典课堂

边关苍茫,忧思浩荡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长相思·山一程》比较赏析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和《长相思·山一程》都是纳兰性德脍炙人口的边塞词代表作。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们仔细揣摩,会发现这两首词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

纪行感怀。这两首词皆创作于纳兰性德二十八岁那一年。那时,纳兰性德作为词人深受康熙皇帝赏识。在众人眼中,他有着春风得意的人生以及字字珠玑的诗词作品。然而,理解他心底惆怅之人却并不多。纳兰性德的好友曹寅曾经感叹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长相思·山一程》是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出关东巡时所作。他看到边塞凄迷的风雪,触发了作为词人的敏感情绪,进而写下了旅程的漫长曲折和边塞之夜的荒凉寒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则是他受命出使觇梭龙打虎山时,感慨无限而写下的作品,其内容描绘出了边塞的苦寒空旷,倾吐了心中的古今幽恨。这两首词均是纳兰性德记录亲身经历和内心真切感受的佳作。

情景交融。在《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中,所描写的场景为边塞深秋,北风凛冽,骏马嘶鸣,夕阳斜照,废弃的军营和荒凉的边关之上飘着一抹轻烟……此景此境,勾起了词人心中难以言说的心绪。而在《长相思·山一程》中,诗人描写了行军途中,跋山涉水向着山海关不断进发;直至夜深扎营时,千万个帐篷里都亮起了灯。此情此景,与遥远的家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首词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充分体现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与落寞之意。

数字入词。在许多人眼里,数字是枯燥的,与诗情画意毫无关系。但纳兰性德的这两首词却巧妙地将数字融入其中,营造出了别具韵味的诗意。在《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中,“晚烟”是“一抹”,飘荡于废弃的营垒之间;夕阳高“半竿”,映照着萧瑟的边关。在《长相思·山一程》中,“山一程,水一程”,生动地写出了旅途的漫长和艰辛;“风一更,雪一更”,则描写出了风雪交加的场景,尽显边塞的艰苦。并且数字“一”的反复运用,为《长相思·山一程》更是增添了一种情韵悠长的美感。

不过,这两首词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

主题有别。在《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中,呈现出天高地远、古今苍茫之态,词人悄然生出“幽恨”,或许是在感叹世事的变迁,或许是在感慨生命的短暂,其侧重点在于对历史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这样的情绪悄然而生又转瞬即逝,敏感的词人将其捕捉到,敏锐的读者若用心体会,自然也能感悟得到。而《长相思·山一程》主要抒写的是将士们身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立意相对来说要清晰得多。

风格有异。《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在叙事和描写中,插入了直接抒情的语句,如“若为情”“幽恨几时平”,情绪的表达酣畅淋漓;《长相思·山一程》则是上下两阕以相同的句式引出,具有一种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感。

小练习

1.请你也写出两句边塞诗词名句。

————————————

————————————

2.《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与《长相思·山一程》这两首词还有哪些相似之处?请你指出一点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示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提示:《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与《长相思·山一程》这两首词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都清新晓畅(结合两词举例分析即可)。

古今漫谈

“我是人间惆怅客”,这是纳兰性德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出身名门、少年得志的纳兰性德,明明是春风得意,为何却满怀“惆怅”呢?

纳兰性德的痴情与惆怅

陈 乔

杨雨教授指出,纳兰性德之所以一生惆怅,是因为他一生都活在矛盾之中:虽然父亲在朝中炙手可热,但他看不惯父亲的所作所为;虽然当上了皇帝的贴身侍卫,但整日陪侍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最渴望的是自由,做最纯粹的自己;他最向往的,是做一名洒脱无羁的词人,与山水林泉为伴,但现实却将他的理想踏得粉碎。也许他的前生,应该是一个浪迹江湖的江南文人,却错误地生在了满族贵族的豪门相府;他应该是一个风流倜傥的诗人词客和才华横溢的学者,却错误地被安排成为皇帝身边的一名御前侍卫;他一生渴望自由,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压抑中度过一生。他“自是天上痴情种”,而“不是人间富贵花”。

正因为纳兰性德的“痴情”和“惆怅”,才有了他词中那动人心魄的美,而这种美,更重要的是源自于纳兰性德的至情、至性和至真。“人生若只如初见”,那是他对美好初恋的怀念;“一生一代一双人”,那是他与爱妻卢氏的爱情宣言;“而今才道当时错”,那也许是他对无法践行与江南才女沈宛的爱情承诺,所表达的深深歉疚吧?不管这几段感情的结局如何,纳兰性德在其中都付出了真情。而正因为饱含了真情,他的那些爱情词作才会如此之美,让当时的读者感动,也让三百多年后的我们感动。

对于爱情如此,对于友情方面,纳兰性德付出的同样是他的真性情。身为清朝世家公子,他结交的大多是没有功名的文人,其中更有许多是前朝遗民。为了践行自己对友情的承诺,他对朋友的朋友也会全力营救,即便他对那个人完全不认识。面对别人对他们友情纯洁度的质疑,他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友情宣言:“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大概意思是:我们今天的一个承诺,就要接受一生一世、风吹雨打的考验,不但今生今世是永远的知己,来生来世我们还是最好的朋友。

这就是纳兰性德,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三十一年,但他活得那么纯,那么真,那么美。他像一颗流星划过人间,却用了最灿烂的姿态陨落。(选自《光明日报》,文章内容有删改)

小练习

1.文中第一段引用了杨雨教授的论述,有什么作用?

2.结合原文,说说“他像一颗流星划过人间,却用了最灿烂的姿态陨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1.这段引用的作用是:深入分析纳兰性德“一生惆怅”的深层原因,引出他“惆怅”与“痴情”的话题。

2.是为了体现出纳兰性德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却活得“那么纯,那么真,那么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