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华夏文化的起源
作者: 雷江
什么是神话?有一首歌这样唱道:“花开花落花开花落,悠悠岁月长长的河,一个神话就是浪花一朵,一个神话就是泪珠儿一颗……”神话,是先民在认识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溅起的想象的浪花,折射出他们的成与败,包含着他们的笑和泪。
文化讲坛
神 话
神话是一种民间文学,由远古时代的先民集体口头创作。在原始社会,科技不发达,生产力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变化,只好借助想象来表现对世界的认识,表达征服自然的渴望。于是,神话诞生了。
中国古代神话丰富多彩,主要保留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列子》等古籍当中。这些神话,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创世神话,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二是自然神话,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如有关风、雨、雷、电的故事;三是英雄神话,讲述挑战自然、改造社会的英雄的故事,如关于神农、黄帝以及尧、舜、禹的神话故事;四是传奇神话,介绍一些有特异功能的人和物的传说故事,如“千里眼”“顺风耳”“天狗”等。
这些神话,是远古的、历史的回音,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幼年时期的瑰丽幻想、顽强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作为文化起源,这些神话孕育了可贵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君不见,盘古开天辟地,用身体创造全新的世界,体现了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君不见,女娃溺海而亡,化身为精卫神鸟,从山上衔来草木石块,誓要将东海填平,体现出不惧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君不见,后羿射下了多余的九个太阳,让黎民百姓免于遭受十个太阳炙烤的苦难,体现了厚待民生、珍爱生命的精神;君不见,愚公以一家之力移山不止,体现出不畏险阻、自强不息的精神。
经典课堂
补天的壮举,逐日的悲歌
——《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赏析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女娲补天》和《夸父逐日》这两篇课文,都取材于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两者之间有诸多相同之处:
第一,都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女娲补天》虽是神话,但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人类的先祖曾面临过可怕的自然灾害,当时“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像极了科幻电影中彗星或者小星体撞击地球的场面。在灾害面前,人类是生存,还是灭亡?而《女娲补天》这则神话通过想象的故事给出了答案:人定胜天,顽强生存。再来看《夸父逐日》,其中提及了人类生存所必备的两个自然条件——太阳和水。太阳给万物提供光和热,但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自然界中江河水势浩荡,却也可能最终干涸……这篇神话虽另有寓意,但也从不同侧面体现出古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索。
第二,都带有叙事作品的特点。两则神话篇幅都比较简短,但都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女娲补天》为例,全文一共只有三句话,第一句交代补天的背景,勾勒出一幅天塌地陷、水火肆虐、妖兽横行的世界末日情景;第二句描写补天的经过,运用排比句式,再现女娲补苍天、斩凶兽、止洪水的绝世英姿,气势恢宏,动感十足;第三句则概括地写明女娲补天的功绩,交代出自然环境得以改善、人类得以生存的结果,让人热血沸腾,昂然奋发之情油然而生。《女娲补天》只用短短三句话,就交代清楚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点像今天的微型小说。
第三,都饱含着厚生爱民的博大情怀。在《女娲补天》中,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使天地定位,让万物生灵摆脱了洪水和大火等灾害带来的威胁,给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夸父逐日》中,讲了夸父死后,其手杖化为了桃林,后人对此有这样的诗意解读:“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第四,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诗词中,有关女娲、夸父的名句比比皆是,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和“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陶渊明);还有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也是以“无才可去补苍天”的石头,引出了气势恢宏的悲喜故事。
当然,两篇神话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结局不同,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不一样。女娲补天,以胜利告终,喜悦之情溢于笔端;夸父逐日,以失败结束,悲壮之意感人肺腑。其次是寓意和侧重点有别,给读者以不同的启示。前篇坚信人定胜天,后篇则事实上承认了,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要不可避免地付出牺牲。
古今漫谈
古有女娲补天,现在大气臭氧层又现空洞;时代呼唤新的补天人——
呼唤女娲来补天
汪勤模
臭氧是1839年首先在实验室被发现的,随后,臭氧被证明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大气臭氧层是法国科学家于20世纪初发现的。大气中的臭氧大部分集中在10公里至50公里之间的大气层中,其中以20公里至30公里之间臭氧含量最多,这就是臭氧层。臭氧层能将大部分太阳紫外线吸收掉,使地球上的人类和其他生物不致被伤害。
大气臭氧层中的臭氧含量是由自然过程控制并保持在一个动态平衡范围内。多年的观测和研究指出,大气高层臭氧生成和消亡的自然平衡关系失调,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早在1974年,科学家就发现臭氧层受损与氯氟烃有关。这类化合物在制冷、电子、家用化学品等工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这些化合物气体被释放到大气中,并缓慢上升至臭氧层顶部,在高能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轰击下,氯氟烃分解释放出氯原子,氯原子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由于氯氟烃化合物的使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特别是1985年南极臭氧洞的发现,使科学家们大吃一惊,并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从而使保护臭氧层成为全人类的共识。1985年,世界各国在奥地利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世界各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订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决定限制氯氟烃的生产和使用。这个议定书和随后的修正案一起,要求各国在2000年全面禁止使用氯氟烃。同时,还把《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的9月16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我国古代有“女娲补天”的神话。如今,极区臭氧层出现了危及人类生存的空洞,中高纬度地区高空臭氧含量也在减少,急需女娲来修补。可喜的是,世界各国已经签订了保护臭氧层的国际性公约,许多国家已将环境问题列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今,“女娲补天”不再是一个人的行动,而是要求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全世界人民积极参与,来一个全球性的大行动。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实现“苍天补”“颛民生”的目标。(摘自《中国气象报》,有删改)
小练习
1.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题目和结尾处分别引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文章采用了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2.引用神话,让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起来,利于引起读者的兴趣。
点滴笔记
女娲的功绩不只是补苍天
据传在伏羲崩逝后,女娲登上王位,为“上古三皇”之一。女娲因抟黄土造人,被奉为创世女神;因创建婚姻制度,让人类繁衍不绝,被奉为婚姻女神;因发明了笙簧、瑟、埙等乐器,将欢乐带给了人们,被奉为音乐女神;因造酒促进礼仪的产生,又被奉为礼仪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