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家乡的风俗

作者: 陈祥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民间风俗众多,有祭祖、嫁娶、吃团圆饭、小孩周岁“抓周”、盖新房上梁仪式,等等。即使是同一个风俗,不同地方也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讲究。你对家乡的哪一个风俗最熟悉?你又有哪一个风俗的体验?把你的参与体验写出来吧。

一、选择有生活气息的风俗,把仪式过程写完整

风俗是源自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世代相传的并不成文的俗规。所以,我们的选材就要多关注家乡劳动人民常见的民俗,勾勒出家乡人民的生活风貌,体现出家乡民俗文化的生活气息。不宜写那些不良的风俗习惯。如何把过程写完整呢?首先,从整体上写清楚风俗的来历、时间、地点、形式等。如果对这些资料了解不全的话,可以咨询长辈或者上网查阅,做好前期准备。然后,我们可以参考此前学习过的关于活动的写法,把整个经过讲述完整。可以如《北京的春节》,按照时间顺序写;也可如《腊八粥》,按“八儿等粥”到“八儿吃粥”的事情发展顺序写;当然,也可如《藏戏》,先从整体上写清楚风俗的传奇来历,再分门别类写清它的特点。

二、深化文章立意,体现文化内涵

每一种风俗都蕴含着劳动人民最朴实的愿望。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贴门神和贴春联;渴望家庭团圆、丰衣足食的团年饭;还有舞龙灯,跑旱船,赏花灯,逛庙会,插艾蒿,等等。这些都有着不同寓意。我们在写风俗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种美好愿望表达出来。《北京的春节》歌颂的是人们“热闹喜庆,团圆祥和”这一文化内涵;《藏戏》用简单而又传奇的民间表演艺术,体现了藏族人民崇尚“行善积德”的文化内涵;《腊八粥》把腊八粥和八儿、妈妈关联起来,赞美了生活的甜蜜和温馨。在文中适时地抒情议论,收笔时提炼式地画龙点睛,都是深化文章主题的好办法。把风俗的意义挖掘出来,可以让你笔下的风俗更有价值,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

三、写“我”的体验感受,表达思想感悟

在这篇习作中,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写出你对这项风俗的认识和看法。比如风俗仪式和过程中哪些是糟粕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哪些是精华需要我们勇敢地传承,哪些风俗行为需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还有哪些程序让我们兴奋、陶醉其中。要写好这种感受,最好把“我”贯穿文中,把“我”参与活动时的情态(动作、心理活动)细致描绘出来,然后有感而发地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是“我”的思想感受了。

最后,要注意多写人物的参与,既要写个体人物的表现,也要写群体人物的活动。写个体人物的参与建议以“我”为主,群体人物描写建议大家写出一个人物活动场景,通过场景烘托营造出风俗深受人们喜爱的氛围来。总之,把人物写活了,风俗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