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呼应,莫要相同
作者: 小酷哥哥一天,在路上,我背着书包蹦蹦跳跳走哇走,忽然,隔着马路看见了我最好的朋友——王二蛋。
我连忙挥手跟他打招呼:“王二蛋!王二蛋!”王二蛋扭头,看见了我,高兴地回应:“张铁锤,张铁锤!”
对,我的名字叫张铁锤。
哈哈,上面这段文字,只是一个段子,但大家不要嘻嘻哈哈一笑,就没事了,你们得注意上面这个段子里的两个字:一个是“呼”,一个是“应”。
呼,指的是招呼,呼喊,呼叫。
应,指的是答应,回应,响应。
咦,这两个字跟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有关系吗?
当然。不管是大作家写文章,还是小朋友写作文,采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跟这两个字有关。
这种写作手法就是——首尾呼应。
文章里,首,指的是开始,开头;尾,指的是结束,结尾。首尾呼应,说的便是一篇作文里,“开头段落”和“结尾段落”相呼应。如果把文章的开头比作一个人,它在文章的开头呼喊了一声,到了文章的结束,有一个人大声地回应它。这就是首尾呼应。
我们来看看大作家朱自清是怎么在他的散文《背影》里使用这个写作手法的。先来看他的开头: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开头说到了“背影”,结尾有没有提到背影呢?如果结尾提到了背影,那就是首尾呼应。我们来看《背影》的结尾: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开头说“背影”,结尾又说“背影”,显然,这种写作方法就是首尾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有同学以为“首尾呼应”里的“首”既然说的是开头,那必须指的是文章的第一段。绝非如此。在一些文本里,开头指的是前两段,甚至是前三段。
比如大作家汪曾祺写过一篇散文叫《昆明的雨》,它的开篇: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以读促写
这篇文章的结尾很简单,只是一句话:
我想念昆明的雨。
这是不是首尾呼应?
当然是。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昆明的雨”,第一段没有谈到昆明的雨,而是说一张画。为什么要说这张画?是因为这张画体现了昆明的特点:门头挂仙人掌。这能说明什么呢?作者说“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紧接着便引出了昆明的雨。说画,是为了说雨。文章的开始部分说雨,后面部分也说雨,这也是首尾呼应。
无论是《背影》,还是《昆明的雨》,都是散文。那小说里会不会使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呢?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开头是:
从乡下跑进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结尾是: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开头说到“小事”,结尾再次提到“小事”,显而易见,这是首尾呼应。
说到这里,大家会不会觉得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很简单?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许多同学将“首尾呼应”当成了“首尾相同”。
比如写《我的爸爸》,开头第一段是:我爱我的爸爸。结尾一段依然是:我爱我的爸爸。
这样的写作手法虽然是首尾呼应,但属于“首尾相同”的呼应——开头的句子和结尾的句子一模一样,反而出不了彩。注意,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作者从一张画切入,继而谈起昆明的雨,与“首尾相同”有区别。
如果你将《我的爸爸》稍微变换一下,就会好很多,比如《我的爸爸》开头这样写:
人生的历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我面临困难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一个人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我;当我跟同学分别感到委屈难过时,还是那个人给了我力量……
这段话里没有提到爸爸,但我们都知道“那个人”说的是爸爸;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我爱爸爸”,但我们从语句中感受到了父亲与孩子之间浓浓的爱。
结尾是:人生的路上,爸爸一直陪伴着我,我会把这份深沉的爱,牢牢地刻在心中。结尾的这段文字,依然在讲述父亲和孩子之间的爱意,却不是赤裸裸地说“我爱爸爸”,而是说“陪伴”,说“刻在心中”。
临到最后,肯定有同学疑惑了:“首尾呼应有什么作用呢?”
还是以《昆明的雨》为例,开头说想念昆明的雨,结尾说想念昆明的雨,作者反复地说想念昆明的雨,很显然,可以强调文章的主题,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酷哥哥创意课堂
“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大作家们常采用,许多同学也在使用。翻看你手头的语文书或者课外书,看看书里的哪篇文章采用了这种写作手法。
如果让大家写《童年趣事》这篇作文,要求使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你会如何开头,怎么样结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