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拐着弯儿说话
作者: 小酷哥哥生活里,广告处处有。走在大街上,街边处处张贴着广告;坐在地铁里,地道两侧闪过的是一则则广告;回到家里看电视,电视里播放的还是广告……
广告真是无孔不入哇。
日本现代科幻小说家星新一写了一篇叫《免费电话机》的故事,说的便是广告无孔不入:
N先生一边翻着日历,一边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自言自语道:“按理说,他该上门还钱了。”
大约半年前,N先生借给朋友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因为当时朋友哭着央求,说是商店运营资金不足,一定会连本带息如数奉还。
N先生拿出借据一看,偿还日期已经过了三天。尽管如此,朋友不但没有上门还钱,而且杳无音信。N先生非常生气。这家伙太不像话了。看来,必须说他几句,催他一下才行。那就给他打个电话吧。
N先生把手伸向桌子上的一部电话,却又把手缩了回来。他决定使用放在屋角的那部漂亮的电话。
那部电话放在一个银色的方形箱子上,形状虽然与普通电话一模一样,但上面绘了黄色的花朵、白色的蝴蝶、蓝色的星星等图案,给人一种幼儿玩具的感觉。N先生拨打了电话,连线的“嘟嘟”声响了几下,不一会儿,电话里传来对方的声音。
“喂,是我……”
N先生刚说完自己的名字,对方就诚惶诚恐地说道:“哎呀,您好,您好,真不好意思。实在是非常抱歉……”
为了拖延时间,对方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废话,脑子里正在急急忙忙地编理由吧。
这时,听筒里传出一个既不是N先生也不是对方的说话声,是年轻女性颇有魅力的声音——
使用这个电话是免费的,由巴布广告公司承担一切费用,请不要客气,慢慢享用通话的乐趣。不过,我们会在通话半途插入商业广告。
银色箱子上的漂亮电话原来是这个用途。巴布广告公司是一家新的广告媒体,在原来美化通话效果的基础上,新开发并设置了声音广告功能。
几天前,广告公司的人拿来电话,把它放在用户家里免费使用。既然不用另外出钱,也就不会造成什么损失,于是N先生同意了。这也是他现在使用这部电话的原因。因为他觉得,催款时如果使用需要支付话费的电话,会显得很愚蠢。等语音广告结束后,N先生回到了正题上。
“喂,借给你的那笔钱,你打算何时还款?约定的还钱日期早就过了。白纸黑字不是写得很清楚吗?”
“……”
“喂,说点儿什么好不好?你在听吗?你听得到吗?”
N先生虽然想继续说下去,但又不得不暂停,因为语音广告又开始了。
“请选购以品质著称的青光电器公司生产的助听器。从低音到高音,高保真,超小型……”
…………
阅读以上文字,我们的脑海里会不会产生一种念头:“我的天哪,广告商们为了打广告,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我的天哪,广告真是无孔不入哇。”现实生活里,肯定没有这样子的电话。作者只是在故事里将“广告无处不在”这一点夸张化了。喏,用夸张等手法对社会现实中的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这便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一种表现手法——讽刺。
说起讽刺,不得不说到大文学家鲁迅。有人评价“鲁迅先生的笔,犹如一把尖利无比的刻刀,将真实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他写的《阿Q正传》:
……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
这是赵老太爷刚开始对他的态度,后面赵老太爷对他又是什么态度呢?
……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阿Q)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
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是唱。“得,锵,锵令锵,锵!”
“老Q。”
“悔不该……”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赵老太爷刚开始对阿Q的态度:“哼,你也配姓赵?!”赵老太爷不愿意跟阿Q有丝毫的关联。可是到了后面,赵老太爷听说阿Q加入了革命党之后,态度立马变了,亲切地称呼阿Q为“老Q”,鲁迅先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讽刺现实生活里如赵老太爷一样见风使舵的人。
星新一的《免费电话机》从夸张的角度讽刺一种社会现象;鲁迅的《阿Q正传》从对比的角度讽刺社会中的一类人。
除了夸张和对比,人们也常用比喻来讽刺一些人和事。比如,有一类人没有骨气,喜欢拍马屁,大家都称这类人是“哈巴狗”。将拍马屁的人比喻成“哈巴狗”,其实就是对他们的一种讽刺;再比如,有人话特别多,且说话十分令人讨厌,大家会说他“长了一个乌鸦嘴”,这也是一种讽刺。
除此以外,讽刺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反语(也就是说反话)。
反语,即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比如,一个人明明出了个糟糕的主意,你却说:“哎呀,你可真聪明!”这其实就是通过反语这种修辞手法起到一种或讽刺或嘲弄或调侃的效果。
最后,总结上文,本节课的主题是讽刺。我们可以通过夸张、对比、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增强讽刺效果。
小酷哥哥创意课堂
在文学的大花园里,有一种文学体裁专门为讽刺而诞生,它就是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比如《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讽刺那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农夫和蛇》的故事,讽刺忘恩负义之辈;《龟兔赛跑》的故事,讽刺骄傲自满的人。
你还记得哪些寓言故事呢?它在讽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