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打实的老朋友
作者: 郭吉成
郭吉成,浙江省第七批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浙江省郭吉成名师网络工作室主持人。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省写作学会理事、省中语会理事。曾参与制定浙江省学考标准,参与省级考试命题工作12年,担任高考作文阅卷小组长20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论文700余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16篇、索引23次。著作或主编正式出版的非训练性教学用书45本。
作为《作文新天地》忠实的老朋友,一直想着要为它写点什么,但疏于笔懒,一直没有动笔。前几天,收到了刊发拙作的2024年第10期杂志,一种一直以来存有的亲切感让我觉得:我应该写了。于是不揣浅陋地向石晓玲编辑提了我的想法。小石一口答应,并称我为《作文新天地》“实打实的老朋友”。这让我有点激动,激动之余想想,我们也确实是“实打实的老朋友”。
一、我与《作文新天地》
要说我与《作文新天地》结缘,不能不说到《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年改为现名)。毫不夸张地说,我与它有着30多年的“亲密”关系。记得好像是在1991年,在我经历了十年写稿、十年退稿的“悲惨”情况下,当时的《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给我发了《高考语音题的特点与高考复习》这篇论文稿的录用通知书及文章修改要求。当时的主编陆晞白先生不厌其烦地给予我许多指导,仅修改稿就在我和陆主编之间来来往往了四次,不断修改不断打磨,才最终得以发表。这篇文章是我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它的发表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让我懂得了如何去写一篇适合刊物发表的文章的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这本杂志及教学月刊社的编辑们有着注重刊物品质、注重扶持新人的精神。从此至今,我几乎每年都会在《教学月刊·中学版》发表论文,甚至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2005年元月,教学月刊社为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角度思考,及时创办了《作文新天地》,至今已历20年。20年来,它一直保持着初心,以朴实而不失厚重、扎实而不失灵活的姿态,扎根在教育这块土壤上,它像丝丝春雨滋润着浙江乃至全国的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使得一批批的学子们汲取到了写作的营养,丰富了写作的经历,也为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份浙江版的优质写作资料。
作为《教学月刊·中学版》的常客,我自然成了《作文新天地》的忠实读者和“老实”的作者。近20年来,我就像给《教学月刊·中学版》写稿那样,每年都会受到杂志的邀约,撰写一两篇文章或点评学生们的作文。除了给杂志写稿,有时也会参与一些栏目的策划工作,提一些想法和建议,且大多想法和建议都会被采纳。可以这样说,《作文新天地》把我当作他们扎实的老朋友,我也把《作文新天地》当作了我生活中的好伙伴。《作文新天地》编辑部每期不落地给我寄赠刊物,我都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我书房的书柜里有着长长一排《作文新天地》的赠刊,每当看到它们,我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因为我是这份杂志成长、壮大的见证人。
20年来,通过这本杂志,我结识了这份杂志的创刊人、主编涂国文先生,主编方龙云先生,以及李益、陈玉赛、巫作猛、石晓玲等编辑。在长久的交往中,他们都和这本杂志一样成了我的好朋友。这些好朋友为这份杂志的成长付出了许多常人看不见的努力与辛苦。我前面花了一定的篇幅来说我与《教学月刊·中学版》的“亲密”关系,不是赘述,而是想说《作文新天地》之所以能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与热爱,就是因为这份杂志秉承了教学月刊社一直以来坚持质量、读者第一的宗旨,有着像老前辈陆晞白先生这样的热情,有着为读者服务的办刊理念,有着认真严谨的办刊态度,有着一丝不苟的办刊责任,以及有着善于洞察课程的前瞻眼光。有了这份理念、态度、责任、眼光,才能用心、细心、精心地去办好一份杂志。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办刊时代,《作文新天地》以它特有的品质、特色与风格而鹤立于世,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我曾担任过《考试报》和《语文周报》(浙江版)的特约主编,我深知要办好一份报纸或一本杂志,不是常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它必须有着我上面所说的理念、态度、责任、眼光,而这些《作文新天地》在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中都做到了。作为这本杂志的“实打实的老朋友”,我为它高兴,为它点个大大的赞。
二、《作文新天地》与我的工作室
自2015年起,我主持了浙江省郭吉成名师网络工作室,至今已有四轮。四轮工作室共63名省学科带头人,可以这样说,他们都与《作文新天地》有着交集,他们的成长也有着《作文新天地》的一份力量。
2020年的特殊时期,《作文新天地》便以一份中小学生杂志特有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平民英雄”,策划了一组主题征文。编辑部很信任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并与我一起进行了具体的策划。接到任务后,我立即安排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去组织文章。最后按要求组织了十余篇文章,这些文章先后被编辑部采用。从实践的角度上说,杂志社组织专题性征文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专题,这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征文了,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杂志人的责任与担当:在特殊时期引导学生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它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一次征文,而是一次积极的正能量的引导,也体现了将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课程理念。
2019年秋始,高中语文教学统一采用部编教材。部编教材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每一个单元在“单元学(研)习任务”中都有具体的写作任务。部编教材在编写写作学习内容上,采用的是围绕单元主题,读写结合、大小写作任务结合的方式来编排写作体系的。如何用对、用好教材,对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面临着的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作文新天地》积极承担起帮教师、学生解惑释疑的责任,就高中部编版五册教材的单元写作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适时在杂志上开辟了“同步课堂”的栏目,直接帮助教师、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非常荣幸,编辑部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工作室。从2020年9月到2023年1月,两年半的时间,我们工作室的成员近20人次参与,有40余篇文章针对教材中的写作任务,从写作理论到写作实践做了系统的阐释与指导。这对我们工作室来说是一件极为有幸的事,因为它让我们工作室的学科带头人对新教材中的写作学习任务,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全面的梳理、研究与实践,有力地助推了工作室成员的成长。方香椿老师的《学写书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华伟臣老师用发表在这个栏目中的文章作为参评正高送审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并评上正高,还有其他多位老师在评审各类教学名师时,因这个栏目的文章而获得论文高分。由此,《作文新天地》也成了我工作室的好朋友,助推着他们的成长。
从以上两件事中,我看到了《作文新天地》的视野与格局。它从不打诸如“一册在手,保你写作得高分”之类的广告,但它却有着一种“放低眼光,着眼学生,紧跟教学”的准确定位,即让学生有所得、让教师有所得的初心与品质,也正是这样的准确定位与两个“有所得”,才使它收获了广大读者的信任与爱护。
《作文新天地》不仅与我一起成长,它也同我们一起成长,作为浙江省最早一份公开出版、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写作的刊物,我们有责任好好地去爱护它、珍惜它!